第一章 山河崩裂(第2/2頁)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一,隋帝國的一百多萬遠征軍在涿郡完成了集結,同時就位的運輸和後勤人員數量是士兵的兩倍。

楊廣將一百多萬士兵分成左右各十二軍,每軍設大將、次將各一人;每軍之中,騎兵分成四團,每團十隊,每隊一百人;步兵也分為四團,每團二十隊,每隊一百人;重裝備部隊和普通步卒也各有建制;所有步騎兵團每團各設偏將一人。遠征軍中,各團的頭盔鎧甲、帽穗馬纓、旗幟旌幡的顏色各不相同,而前進、後退、行軍、紮營都有統一的號令。

正月初三,楊廣親自率領這支空前龐大的遠征軍,從薊城(涿郡郡治,今北京)正式開拔。第一軍出發後,每日派遣一軍,每兩軍相距四十裏,依次出發,魚貫前進。整整用了四十天,大軍才出發完畢。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綿延長達九百六十裏。此外,楊廣直屬的十二禁軍,朝廷的三台、五省、九寺的隨駕官員,也緊跟在大軍後面出發,隊伍連綿達八十裏,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楊廣本以為,投入如此浩大的兵力,一定可以輕而易舉地踏平高麗。然而,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先是在三月,楊廣親率陸軍進抵遼東城(今遼寧朝陽市),卻長達數月久攻不克。同時,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水軍渡海攻擊,一開始進展順利,甚至一度攻進了平壤,不料卻在城中遭遇伏擊,四萬精銳盡喪,僅剩數千殘兵逃脫。眼看陸、海兩路接連失利,楊廣不得不改變戰略,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率三十余萬大軍繞過遼東,直搗平壤。可是,當大軍進抵平壤三十裏處時,卻又因為戰線太長、糧草不繼再次陷入困境。

同年七月,缺乏給養的宇文述被迫引兵西還,高麗軍隊迅速出城追擊。當隋軍撤至薩水(今清川江)時,高麗軍隊趁其渡河之際發起進攻,大破隋軍。最後,宇文述狼狽逃回遼東,三十余萬大軍僅剩兩千七百人,幾近全軍覆沒,同時,丟失的武器、裝備、輜重更是不可勝數。來護兒風聞陸軍大敗,也慌忙起錨,連夜率艦隊撤回東萊(今山東萊州)。

第一次遠征高麗,就這樣以慘敗告終。

大業八年七月,神情恍惚的楊廣默默登上龍輦,從涿郡啟程南返。一直到車駕返抵洛陽,楊廣始終一言不發。曾經活力四射、陽光燦爛的楊廣,如今仿佛變成了霜打的茄子。人們看見楊廣臉上寫滿了困惑與哀傷,那是一個驕傲帝王遽然遭受重創後暴露出來的真實內心。

也許,這並不是什麽壞事。

因為挫折本是人生的題中之義,也是生命成長的必經過程。就像許多小孩子在學習木匠、鐵匠這種手藝活的時候,如果手上弄出了血,他們的師傅就會說:“那是這門手藝進到你身體裏面去了。”而今,生命中的第一次失敗雖然深深刺痛了楊廣,可這何嘗不是某種有益的東西正在進入他的體內呢?也許,命運之神正是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往這位驕狂自負的帝王身上注入一些必要的抗挫折能力,讓他學會以一種成熟而理性的姿態面對人生,同時拯救這個危機四伏的龐大帝國。

然而,命運之神很快就發現他失望了,忠於楊廣的臣民們也很快就失望了。

短短半年後,楊廣就在朝會上說了這麽一句話:“高麗小虜,侮慢上國,今拔海移山,猶望克果,況此虜乎!”(《資治通鑒》卷一八二)

楊廣的意思很明確,二征高麗,就算“拔山移海”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