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大佬是怎樣煉成的(第3/3頁)

得到李密兵不血刃、連下數城的消息後,翟讓後悔了。他不得不承認——李密確實是個天生的領袖,而且很可能真是負有天命之人。

看來,跟李密分道揚鑣是不明智的。

思慮及此,翟讓不得不掉轉馬頭,命令大軍回過頭去追隨李密。

看見翟讓帶著一臉尷尬的笑容來到面前時,李密知道,自己的計劃基本上成功了。

此刻,李密的威望、功勛、軍事才能、人格魅力都已躍居翟讓之上,儼然已是瓦崗寨的精神領袖。然而,李密絕不滿足於此,他要的是瓦崗的頭把交椅——不折不扣、實至名歸的頭把交椅!

要走完這最後一步,李密知道自己必須再幹一票大的。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正式向翟讓提出了“襲據洛口,攻取東都,亡隋社稷,號令四方”的戰略計劃。此時的李密,與其說是在向翟讓請示,還不如說是在發布命令。翟讓當然只能言聽計從。

二月初九,李密與翟讓率精銳攻克了興洛倉(今河南鞏縣東),隨即開倉賑糧,任百姓自取。興洛倉是隋朝在中原最大的糧食儲備基地(另一基地是回洛倉),瓦崗軍占領此地,就等於扼住了東都洛陽的命脈。對此,隋東都留守、越王楊侗大為恐慌,急命虎賁郎將劉長恭、河南討捕使裴仁基火速出兵,準備包圍瓦崗軍,奪回興洛倉。

為了一戰殲滅瓦崗軍,劉長恭制訂了一個分兵合擊的計劃:自己親率兩萬五千人從正面進軍,讓裴仁基從汜水包抄瓦崗軍後路,兩軍約定於興洛倉南面會師,意欲將瓦崗軍合圍聚殲。

劉長恭的計劃固然周全,但李密卻不會坐以待斃。他通過偵察兵的報告,很快弄清了隋軍的作戰意圖,遂兵分兩路,一路在橫嶺埋伏,負責阻擊裴仁基;自己則親率主力,在石子河迎戰劉長恭。

這一仗,李密身先士卒,率領親自挑選的精銳從隋軍戰陣中攔腰切入,大破劉長恭部,斬殺了一萬多人。劉長恭嚇得脫下大將戰袍,化裝成小兵,一溜煙逃回了東都。風聞劉長恭戰敗,裴仁基慌忙退守百花谷(今鞏縣東南),再也不敢前進半步。

石子河一戰,瓦崗軍大獲全勝,而李密的功勛和威望也在此刻達到了頂點。

形勢發展到這一步,相形見絀的翟讓想不下課都不可能了。很快,瓦崗寨的兩個元老級人物就開始頻頻做翟讓的思想工作,要求他讓位給李密。

這兩個勸翟讓退位的人,一個是李密的舊友王伯當;還有一個,就是後來的初唐名將,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李世勣(李勣)。

李世勣本姓徐,字懋功,祖籍離狐(今山東菏澤西北),後遷居衛南(今河南滑縣東),投奔瓦崗時年僅十七歲。據說,徐世勣是個富二代,家裏傭人成群,積糧如山,可他沒有一點紈絝習氣,而是熱衷於慈善事業,“拯濟貧乏,不問親疏”。

很顯然,這樣一個家境優越、樂善好施的富二代投身起義,絕不是迫於生計,而是為了實現他的人生抱負和自我價值。這樣一種高起點,決定了徐世勣會比那些只知道搶錢、搶糧、搶地盤的人更富有遠見,也比任何人都更能看出李密的領袖才能。

大業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在徐世勣和王伯當等人的勸說下,翟讓終於下定決心,正式推舉李密為盟主,上尊號“魏公”,並設立高壇,恭請李密即位,改年號為魏公元年。李密上位後,立刻設立行軍元帥府,置三司、六衛,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以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以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其他部眾各有任命。

瓦崗的新一任大佬就這樣煉成了。

李密站在瓦崗的高壇上,躊躇滿志地遙望著東都洛陽。他相信,楊廣耗盡民力修建的這座雄偉壯麗的都城,很快就將成為他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