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帝國風雨飄搖(第2/3頁)

這才是攻取東都的上上之策,李密想。

敵之要點即我之要點。大業十三年初夏,瓦崗軍與隋軍圍繞著回洛倉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四月十三日,李密命裴仁基和孟讓率兩萬人進攻回洛倉,迅速將其攻克。洛陽的隋軍立刻出兵反攻,將裴仁基擊敗。

裴仁基撤退後,李密馬上親率大軍擊退隋軍,再次占據回洛倉,隨後分兵進攻偃師(今河南偃師縣)和金墉(舊洛陽西北部)。李密的計劃是一鼓作氣占領這兩座城池,然後與回洛形成戰略協防的掎角之勢,同時又能達到肅清洛陽外圍、縮緊包圍圈的目的。

然而,瓦崗軍在偃師和金墉卻遭到了隋軍的頑強抵抗。眼看這兩座城池在短時間內難以攻克,而回洛倉又無險可守,李密只好在四月十五日放棄回洛,撤回洛口。

李密的撤兵對東都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因為此時的洛陽城已經斷糧數日了。越王楊侗當機立斷,趁李密回洛口喘息休整的間隙,命軍隊前往回洛倉運糧。

為了防止瓦崗軍突襲,楊侗一共派出了九支部隊,在洛陽到回洛倉的一路上嚴防死守,終於把回洛倉中的一部分糧食運回了東都。當長長的車隊滿載而歸的時候,楊侗長長地松了一口氣。有了這些救命的糧食,他就能死守東都,和李密打持久戰!

讓隋軍在眼皮底下運回了糧食,李密大為惱怒。四月十九日,李密親率三萬人馬再次占領了回洛倉,並挖掘壕溝,修築城墻,發誓不讓隋軍再從這裏得到一顆糧食。

楊侗急命光祿大夫段達等人率七萬大軍進攻李密。四月二十一日,兩軍在回洛倉北面會戰,隋軍戰敗,撤回洛陽。

眼看東都已經岌岌可危,楊侗慌忙派遣太常丞元善達趕赴江都,向楊廣告急。元善達不辱使命,穿越重重險阻抵達江都,終於見到了天子楊廣,聲淚俱下地匯報了東都的嚴峻形勢,並請求楊廣速還東都。

楊廣一聽,大為不悅。

近臣虞世基注意到了楊廣陰郁的臉色。他知道,天子最不想聽見盜賊猖獗的消息。過去,他也曾在這方面作過諍諫,可無一例外地觸了逆鱗,後來虞世基就學乖了,只一心一意取悅天子,於是君臣關系變得十分融洽。

這一次,虞世基當然知道該怎麽做。他輕描淡寫地對楊廣說:“年少的越王被這些人給誑騙了!倘若形勢果真如此嚴峻,元善達又何由至此?”

楊廣大怒:“元善達這小子,竟然敢當廷欺君!”於是立刻命他前往東陽郡(今浙江金華市),名義上是讓他去征集糧草,其實是叫他去送死。很快,元善達就在半路上被變民軍殺了。從此,再也沒人敢跟天子提起東都的情況。

沒人來報憂,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元善達帶來的不愉快,轉眼就被楊廣拋到了九霄雲外,江都的離宮依舊一派歌舞升平。

正當楊廣沉浸在溫柔鄉中樂不思蜀的這一年,河東、隴西、河西、江南等地迅速崛起了一個個割據政權,他們是劉武周、梁師都、郭子和、薛舉、李軌、蕭銑。

這是意欲顛覆隋朝的第二波力量。

相對於大業七年到大業十二年的那一波反隋浪潮,大業十三年掀起的這一波,顯然動靜更大,來勢更猛。而且,這幾個核心人物的能量和號召力,也遠比此前那些暴民更為巨大。

劉武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少年時“驍勇善射,交通豪俠”,後隨軍東征高麗,以軍功授建節校尉,後調任馬邑郡鷹揚府校尉。馬邑郡太守王仁恭視其為英雄,讓他當了自己的親兵隊長。不久,劉武周因職務之便與王仁恭的侍妾私通,因擔心事情泄露,便糾集同郡豪傑刺殺了王仁恭,然後自稱太守,並投靠了東突厥。大業十三年三月下旬,劉武周登基稱帝,改元天興。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陜西橫山縣)人,世代為郡中豪族,本人曾在隋軍中擔任鷹揚郎將。大業十三年春,梁師都率數十名徒眾刺殺郡丞唐宗,據郡而反,並自稱大丞相,北連突厥。同年三月,梁師都登基稱帝,國號為梁,定都朔方,改元永隆。

郭子和,同州蒲城(今陜西蒲城縣)人,曾在隋禁軍任職,因罪貶謫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正逢當地爆發饑荒,人心思變,郭子和便暗中結交了十八個不怕死的弟兄,攻擊郡城,生擒了郡丞王才,以不恤百姓之罪將其斬首,並開倉賑糧,隨後自稱永樂王,改元正平,南連梁師都,北附東突厥。

薛舉,河東汾陽人,隨其父徙居金城(今甘肅蘭州市),家財萬貫,是邊境一大富豪,早年任金城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四月,薛舉和兒子薛仁果發動兵變,占領縣城,自稱西秦霸王,改元秦興。同年夏,薛舉接連攻克枹罕(今甘肅臨夏市)、岷山(今甘肅舟曲縣西)、西平(今青海樂都縣)、澆河(今青海貴德縣)等郡,盡有隴西之地,部眾增至十三萬人。同年七月,薛舉登基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