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周的敗亡(第2/2頁)

是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還是他強大的個人魅力,或者是他大唐二皇子的身份和地位?

這些固然是重要的,但肯定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李世民給予他們一視同仁、毫無保留的信任。

這些英雄豪傑都不是第一天出來打天下的,他們也跟隨過各種各樣的老大。所以他們憑直覺就能斷定,什麽樣的信任是作秀和有保留的,什麽樣的信任是真誠和無保留的。在李世民身上,他們體驗到的無疑是後者。李世民對他們毫無保留的信任讓他們體驗到了一種彌足珍貴的安全感。

對李世民來說,毫無保留地信任部屬肯定是需要承擔風險的。但是,有所保留地信任,或者說對部屬時時警惕、處處提防,就能有效地規避風險嗎?

未必,因為亂世之中的風險無處不在,令人防不勝防。既然如此,那麽互相提防事實上只會增大風險。說穿了,每個人都不是傻瓜,你付出什麽,付出多少,別人都能感受到。你付出懷疑,收獲的定然是恐慌;你付出足夠的信任,回報的雖不一定是超值的感恩,但一定會是等量的忠誠。

也許李世民正是意識到了這一切,才會始終堅持這樣一個原則——既然這個世界上的很多老大都在人為地制造風險,那麽自己何妨做一個主動承擔風險,讓人有安全感的老大呢?換句話說,在征服人心的戰場上,或許真誠才是最溫柔且最鋒利的武器,信任才是最無形且最堅實的鎧甲。

或許,無防乃為大防!

當然,這一切都要有相應的實力作為保障,而李世民自認為並不缺乏這樣的保障。

當宋金剛慘敗的消息傳到並州時,劉武周就像被利器戳中了心臟,一種尖銳的疼痛和絕望瞬間彌漫他的全身。

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血本無歸了。

此次傾巢南下,他把自己的精兵良將全部交給了宋金剛。而今宋金剛基本上全軍覆沒,劉武周還拿什麽逐鹿天下?

絕望的劉武周只好放棄並州,帶著少數部眾流亡東突厥。宋金剛本來還想召集殘部再戰,可士卒們風聞劉武周已經逃亡漠北,遂不再聽從他的號令。宋金剛無可奈何,只能步劉武周之後塵,率一百余騎逃奔東突厥。

李世民迅速率領大軍進抵晉陽,定楊朝廷的仆射楊伏念乖乖獻出城池投降。隨後,原屬劉武周的所有州縣也紛紛歸降唐朝,只有定楊都城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仍為定楊朝廷內史令苑君璋所據守。李世民留下真鄉公李仲文鎮守並州,然後班師凱旋。

流亡東突厥的劉武周不甘心就此失敗,多次借助突厥兵馬南下攻擊。並州守將李仲文屢屢將其擊退,並乘勝占領了唐與突厥邊境上的一百余座城堡。李淵隨即任命李仲文為檢校(代理)並州總管。

劉武周無計可施,準備離開東突厥,返回朔州東山再起。但是突厥人已經覺得他沒有利用價值,遂將其誅殺。而不久之前,宋金剛也企圖逃回他的起兵之地上谷郡(今河北易縣),同樣被突厥人擒獲腰斬。

至此,李唐王朝在北方最強勁的一個對手覆亡,李淵父子終於可以把目光轉向中原了。

武德三年七月初一,李淵下詔,命李世民率兵向關東全線挺進。

王世充得到戰報,立刻在各州縣招募精兵強將,全部在東都集結。同時分派他的兄弟子侄駐守洛陽四面的各個戰略要地,嚴陣以待,擺開了與唐軍決一死戰的架勢。

七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大軍進抵新安(今河南新安縣)。

大唐王朝統一中原的戰爭就此打響。

[1] 其中的虞世南後來成了李世民的帳下幕僚,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排名僅在杜如晦和房玄齡之後。

[2] 特勒驃也是著名的“昭陵六駿”之一,體形壯碩、腹小腿長。李世民給它題寫的贊辭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