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莫紮特服務德國帝國主義(第2/17頁)

一座年久失修的歷史建築的所有權歸屬這等小事雖然可能並不足以引起兩個國家之間的爭議,但布拉格當局對這座莊園維系著強烈的情感,反對奧地利人對它享有所有權。國際莫紮特基金會同意把莊園賣還給布拉格市,索價343000捷克克朗。奧地利人漫天要價,激怒了捷克人;後來,他們發現薩爾茨堡把出賣莊園所得僅僅用於改造莫紮特學院的結構,就更為憤怒了。[461]

盡管如此,讓貝特蘭莊園回歸布拉格市的願望是壓倒性的。這導致布拉格莫紮特協會於1927年組成。該協會的任務是為買回莊園籌措必需的資金。幸運的是,因為從布拉格市立儲蓄銀行獲得貸款,莫紮特協會在1929年1月就成為貝特蘭莊園的主人。許多贊助人慷慨出資,包括總統托馬斯·馬薩裏克(TomášMasaryk),使協會能夠開始修繕莊園。

馬薩裏克也贊助了一些活動,例如捷克愛樂樂團在1931年12月以莫紮特協會之名舉辦的慈善音樂會。這些活動幫助籌措了一些資金,以償還為購買莊園而融資所產生的極高額的利息。政府最高層給予這樣的支持,也被視為一種政治姿態,以造成布拉格人民——而不是薩爾茨堡人——才是莫紮特遺產的真正守護者的印象。

有一個人和這種情感有著非常強烈的共鳴,他就是捷克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瓦克拉夫·塔利赫(Václav Talich)。實際上,塔利赫甚至想把莫紮特敬為和德沃夏克、斯美塔那一樣的民族英雄。在1937年1月9日在國會劇院舉行、為紀念莫紮特首次勝利訪問布拉格150周年而舉辦的特別音樂會之前,塔利赫向同事胡伯特·多勒熱爾(Hubert Doležil)承認,他對於莫紮特的志向,甚至超過了把布拉格視為和薩爾茨堡同等級別的莫紮特城市:

我們這些在布拉格的人完全有權把莫紮特看作我們的人,而且,就藝術延續性而言,我們絕對比他的家鄉更有權這麽說。[462]

塔利赫的雄心壯志於十個月後實現。1937年10月,布拉格舉辦了為期一周的紀念《唐·喬萬尼》在布拉格首演150周年的音樂節。慶祝活動包括一系列管弦樂、合唱和室內樂音樂會,而其高潮自然是這部歌劇一個新制作的上演。演出由塔利赫指揮,就在該劇首演的劇院上演。

1937年的布拉格莫紮特音樂節給了捷克一個完美的機會向外界展現她“完全有權把莫紮特看作自己人”。無疑,在這個其生存能力逐漸脆弱的時代,以具有民族色彩的方式挪用莫紮特,對這個國家的自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一點最有力地表現在10月28日《唐·喬萬尼》的演出裏。演出用的是盧傑克·曼道斯(Luděk Mandaus)的捷克語譯本。10月28日正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19周年紀念日。觀看演出的觀眾包括貝奈斯總統(Edvard Beneš)和一群特別邀請的國際賓客。正如赫伯特·F.派澤爾在《紐約時報》報道的,各界對演出的興趣“極其高漲,觀眾擠滿了這座老戲院,特別光彩,具有代表性”[463]。

在慶祝莫紮特和布拉格密切關系的音樂節期間,還有一系列紀念活動。這些活動也證明捷克人在國家層面賦予莫紮特的重要性。也許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煤市的一幢莫紮特曾經居住過的房子上一塊新修復的紀念牌的揭幕式。另一個重要的活動是在查理大學舉辦的莫紮特紀念品展。展品有《〈唐·喬萬尼〉序曲》的簽名手稿,借自巴黎音樂學院,以示外交善意。在小心翼翼的談判後,原本估計要500萬捷克克朗的保險費降低了一些;不過,捷克人對莫紮特在布拉格創作的音樂有著極強的情感,展覽組織者還是願意出大價錢保證借到這件展品。[464]

在布拉格莫紮特音樂節舉辦的同一年,捷克音樂學家保羅·奈特爾完成了著作《莫紮特在波希米亞》(Mozart in Böhmen)。他希望這本書能復興“過去的精神”,即德意志人和捷克人在“和諧與諒解”的氣氛中共同把這位作曲家敬為“他們的大師”。[465]德意志人積極參與布拉格莫紮特音樂節,德語劇院制作的《後宮誘逃》和《魔笛》也引來評論界的熱烈反響,奈特爾無疑會為此感到寬慰。一個更積極的信號是,布拉格日耳曼音樂學院(German Music Academy of Prague)師生用一場莫紮特《安魂曲》的演出紀念1937年9月去世的馬薩裏克總統。

然而,雖然奈特爾呼籲寬容和諒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和第三帝國在蘇台德區的問題上,關系卻逐漸惡化。1937年的相關爭議滲入音樂界,兩國都做出先發制人的舉動。例如,在春天,捷克政府發布禁令,帝國音樂局局長彼得·拉貝的著作《第三帝國的音樂》(Die Musik im dritten Reich)和《德意志音樂生活的文化意志》(Kulturwille imdeutschen Musikleben)被禁止發行,引起德國人的憤怒。[466]德國人做出反擊,在蘇台德掀起民眾情緒,並公開支持在萊辛堡(Reichenberg,即利貝雷茨〈Liberec〉)和特普利茨(Teplitz,即特普利采〈Teplice〉)舉辦的蘇台德音樂節。[467]在這種情況下,布拉格莫紮特音樂節在邀請國際賓客時就沒有邀請第三帝國的客人,而《音樂時報》1937年12月號很明顯地以最為草草而過的方式批判報道了音樂節的節目。[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