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莫紮特服務德國帝國主義(第4/17頁)

除樂團名稱外,宣傳部在德國文化周之後不久還啟動了其他改變。康維茨尼出生於摩拉維亞,這讓他看起來是擔任布拉格德國音樂總監的合適人選,但這個職位還是給了卡爾斯魯厄的音樂總監約瑟夫·凱爾伯特。凱爾伯特被召來領導德意志愛樂樂團,和奧斯卡·瓦列克(Oskar Walleck)合作,後者是位於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前總管。瓦列克的任務是在布拉格建立一個永久的德語劇院公司。他出生於摩拉維亞,有部分捷克血統,是個熱忱的納粹黨員,致力於推廣“德國的殖民利益,以娛樂和教育當地人為首要目的”[477]。他甫一上任,幾乎立刻行動,沒收了幾家捷克語劇院,將其轉為德語劇院。1939年12月,帝國政府部門給這些新機構200萬帝國馬克的資助。此後,布拉格的德語劇院始終耗費大量資金,每年預算平均在160萬帝國馬克左右。[478]

在這段動蕩時期,莫紮特和布拉格的關系始終是德國帝國主義的一個有力武器。當年早些時候,柏林的托比斯電影公司(Tobis Film)和導演利奧波德·海尼什(Leopold Hainisch)開始攝制《弦樂小夜曲》。這是一部關於莫紮特於1787年訪問捷克首都的傳記影片,結束於《唐·喬萬尼》的成功首演。影片大致以莫裏科的《莫紮特在去布拉格的路上》為底本,由羅爾夫·勞克納(Rolf Lauckner)編劇。劇本意在保留德意志特色的劇情及其主要人物。相應地,勞克納刪去了莫裏科原著中所有和捷克人物有關的情節,把莫紮特的朋友,激發他完成歌劇的“繆斯”約瑟法·杜謝克換成了歐根妮伯爵夫人。這個角色由海莉·芬肯采勒(Heli Finkenzeller)飾演,帶上了明顯的巴伐利亞口音。

《弦樂小夜曲》1939年12月18日在布拉格首映。它被視為捷克首都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裏程碑,被評為保護國成立後首部在這個城市上映的德國新電影。帝國範圍內對這部電影都贊賞有加,認為它是一部非常有效而及時的逃避主義影片。然而,勞克納把約瑟法·杜謝克這個人物完全去掉的做法卻沒有引發任何評論,當時的觀眾若對莫紮特的生平沒有詳細的了解,恐怕也不會注意這點。[479]

28.1939年首映於德占布拉格的電影《小夜曲》的雜志廣 告。

和《弦樂小夜曲》不真實的迷幻世界相反的是,布拉格的莫紮特協會很快就感受到占領者越來越強的幹擾。整個1939年,協會委員會都可以不受外界壓力地執行自己的任務,但1940年1月5日,情況變了。這一天,保護國總督要求協會主席雅羅斯拉夫·帕特拉(Jaroslav Patera)以“不可信任”為由強行辭退委員會中的捷克成員,並以德意志族成員取代之。在被迫辭職的委員中,工程師博胡米爾·利班斯基(Bohumil Libánsky)後來被捕,死於茅特豪森集中營。[480]

雖然帕特拉得以繼續代表莫紮特協會工作,但保護國總督親自批準一位新的德意志族會長走馬上任。帕特拉收到一份文件,通知他協會資產將被轉移到薩爾茨堡的總部,理由是“德國文化的集體所有權要求各地的同類組成部門被合並、集中化”。因此,所有的莫紮特協會都會“在理念上加入薩爾茨堡的莫紮特學院基金會,無論其坐落何處。這一命令適用於全世界的莫紮特協會,甚至包括在英國的”[481]。

諷刺的是,“重組”莫紮特協會的指令反而帶來了一些好處,特別是對貝特蘭莊園。這座建築被重新以德語命名(Bertramhof),得以大幅整修。花費總計884249克朗,用以重修建築和還清布拉格市立儲蓄銀行的貸款。這一舉動對德國人特別有意義,這樣他們就能自視為明智的慈善家,讓莊園不再背負巨額債務,讓莫紮特聖殿重煥光輝。此外,雖然莫紮特協會辭退了所有捷克委員,但帕特拉面臨的環境不像預想的那麽緊張。莫紮特協會僅在要出售貝特蘭莊園或將其易主的時候才須支付薩爾茨堡莫紮特學院75000克朗,而這事不太可能發生;盡管重組令要求將所有莫紮特協會集中在薩爾茨堡管轄之下,但當局從未來得及把各協會的資產轉移到帝國賬下。[482]

根據帕特拉的戰後評述,德國人似乎總體上並不關心貝特蘭莊園。只有在適合他們需求的時候——1941年慶典年期間,他們才積極地利用他們因經濟投入而對莊園所擁有的權利。總體而言,他們似乎讓帕特拉自由決定如何修繕和改造建築,設置參觀程序,向捷克觀光者解釋莊園的歷史。帕特拉說,他對莊園的管理雖然不時引起當局的懷疑,但德國人極少到訪。不過,莫紮特協會被禁止以捷克語發行任何材料,其刊物《貝特蘭莊園通信》(Briefe vom Bertramhof)只以德語印行。[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