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朱元璋的“旁入公門”

小農出身的朱元璋總是無法理解官員們的做法,他總是不斷地抱怨,官員們早上剛上任,晚上就有可能將手伸向不該伸的地方。雖然殺了一批又一批貪腐之人,還是無法阻止官吏們心頭的貪念。

陳壽六的明星效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朱元璋曾經頒布過一份官員接受反腐教育的小冊子,叫做《醒貪簡要錄》。在這份小冊子裏詳細記載了朱元璋制定官吏工資標準的理論依據,作為一把手,朱元璋不可能盲目蠻幹。明代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明代的一石米大約是現在的155市斤,按現在一斤米值2元錢算,年薪大概是32萬元。在明代,正一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副總理一級,一個堂堂大國的總理,年薪32萬元也算不得高。

就是這樣一個工資標準,《醒貪簡要錄》給出的算法卻讓我們感覺到這份工資其實並沒有低到傳說中的那個份上:米來自稻谷,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谷。而要生產2620石的稻谷,則需要用田873畝。種田需要耕牛,按一頭牛耕地50畝計算,需用牛17頭。田間勞作方面的人力花費,如果按照一個人種15畝田計算,需要57個人耕種。收割之後,農夫挑一擔未脫粒的稻禾只能出4鬥稻谷,所以1044石米需要6550挑。如果從田裏把稻禾挑到打谷場是一裏路,再回去挑也要走一裏路,來回就是2裏,這樣算下來為了挑擔就得走上13100裏。因此,正一品官員俸祿每月87石米看起來似乎不多,但為了這份俸祿,老百姓卻不知要花費多少勞力和辛苦。光是挑擔就需要走萬裏長征的路程,你能說這樣一份工資算低嗎?

在這本小冊子裏,還以七品縣令的工資標準進行了一番計算。七品縣令的月薪在當時是7.5石大米,年薪只有90石,與一品官員的月薪差許多。但按照《醒貪簡要錄》的算法,也需要70多畝地、5個農民專門為之生產,光是挑那些稻禾也需要走上1000多裏地。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市場行情來看,官員的工資與其勞動付出是成正比的。明清時期的官員之所以一直在哭窮,不僅僅是因為工資,更多是因為官員“灰色生存”的成本價過高。當時官員為官不同於其他職業者,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所獲取的利益,一部分要用來生活,一部分還要拿出來作為官場升遷的投資成本。對於那些貪欲旺盛的官員,他們能夠做到收支兩相宜,裝進腰包的要遠遠大於所付出的;而對於那些尚存廉恥之心的官員就難免會捉襟見肘,他們既要養家,又要想辦法去迎合灰色生存的需要,不哭窮就不正常了。

朱元璋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在地方官上任之前,經常要找他們談一次話。談話的內容無非兩點,一是要正確對待自己的事業,恪盡職守;二是如何抵抗貪汙受賄的誘惑,做個清官。他會給自己的部下算一筆很實在的利害關系帳。

朱元璋說,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的薪俸過日子,就好像守著井底之泉。井雖然不滿,卻可以每天汲水,泉不會幹。受賄來的外財真有益處麽?你搜刮民財,鬧得民怨沸騰,再高明的密謀也隱瞞不住。一旦事發,首先關在監獄裏受刑,判決之後再送到勞改工場服苦役,這時候你那些贓款在什麽地方?在數千裏之外呢。你的妻子兒女可能收存了,也可能根本就沒有。那些贓物多數藏在外人手裏。這時候你想用錢,能到手嗎?你家破人亡了,贓物也成了別人的東西。所以說,不幹凈的錢對自己是毫無益處的。

表面上看朱元璋是站在官員的立場上來算這筆賬的,但實際上朱元璋是用臣子們的算計來倒推自己的算計。一句話,就是通過這種算計把臣子們裝進口袋裏的汙款掏出來,進行重新分肥。但是臣子們一個個精明得像猴似的,又豈能輕易被說動,更何況真金白銀的誘惑要遠遠大於單調乏味的說教。

朱元璋治國初期,編寫了《大誥三編》。這個三編“大誥”的內容或者是洪武帝自己寫的,或者是由他監督官員們寫出的。裏面就傳遞出了一個信息:皇帝反腐很用力,在表明反腐決心的同時,還例舉出了各種治貪的辦法。在這些辦法中間,朱元璋賦予那些被貪官汙吏盤剝的急了眼的老百姓一項特權,那就是“旁入公門”。老百姓從小門沖進去,把與自己的冤屈相對應的六房的胥吏抓起來拿送京城。至於那些官員,百姓們則是無權抓捕的。當然,朱元璋也給百姓們吃了顆定心丸,他說,如果官員們試圖阻止百姓們抓汙吏,我就族誅他們。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朱元璋為老百姓打開的這扇“旁入公門”的門,是只通汙吏,不達貪官。

中國封建帝國的權力結構通常是由帝王、文官、胥吏三級構成,如果拋開那些奉行孔孟之道的文官集團,還有大量混在基層的胥吏。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一輩子很難見上皇帝一面,也鮮少與真正的政府官員打交道。他們見的最多,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那些披著權力馬甲的胥吏。對於老百姓來說,那些遊走在基層,數目龐大的胥吏才是權力集團的形象代言人。這些胥吏肚裏的墨水通常不多,由於體制的原因,他們也沒辦法去走科舉之路,而且出身卑微,只能依靠在官府衙門混日子來養家糊口。另外他們沒有國家發的工資,只有官府衙門給的聘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