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宦官的突圍路徑

明朝開國,朱元璋這個草根皇帝在坐穩龍廷後,恨不得能夠將天下的權力收歸他一人所有。這種權力上的大包大攬,讓自己成為大明王朝的國家一級勞模,皇帝也就自然煉成了一台日夜運轉的工作機器。

朱元璋本身就是苦孩子出身,這種拼命三郎式的工作作風對他來說也是幸福的事。真正遇到挑戰的是他的那些皇二代、皇三代,這幫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兒孫,他們沒有幾個人願意跟在朱元璋後面當個勞模皇帝。如果為了找罪受,他們又何苦來當這個皇帝。

從朱元璋廢丞相制以後,內閣作為替代物就將丞相的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這種分配,雖然使得內閣權勢與曾經的相權相去甚遠,但它終究還是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集團,它與君主集權的另一產物宦官集團相對應而存在。雙方的爭權奪利也被皇帝充分利用,從而使得皇權最大限度地集中起來。

朱元璋的加重砝碼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之外並沒有真正染指權力。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九死一生,才為朱家子孫們爭來了這大明天下。當國家建立以後,那些曾經的戰友(功臣)業已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權力禁臠又豈容那些宦官們染指?朱元璋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從手握皇權的第一天起,他就下決心從根本上鏟除宦官幹政的一切可能性。

在古代官家權力集團的博弈中,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拔河論。拔河的雙方,一頭拴著皇帝,另一頭則拴著官僚集團,本來不幹宦官們的事,宦官充其量在權力系統中也就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要知道那些權力系統中的天王巨星很多人都是跑龍套出身,任何時候都不要看不起那些“打醬油”的小角色,尤其是在官場上。

朱元璋這個開國之君將權力看護得很緊,他廢除丞相制,是因為在他的權力系統中並不需要丞相來平衡權力,他以為憑借自己的一人之力就可以把另一端的官員拉拽得腳步踉蹌。朱元璋的貧農身份,應該屬於草根中的草根。不要說是宦官,就是那些長年在權力底層撈油水刮地皮的胥吏對於當年的朱元璋來說也是手握傷害權的大人物。所以在他剛當上皇帝的前幾年,對那些在權力場中“打醬油”的宦官更是嚴加防範。這時候明朝宦官的主要職責就是服務於宮廷生活,其活動範圍很難越出森嚴的宮墻之外。

洪武十年(1377),有一名老太監,其實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他指出國家即將下發的公文中存在著明顯的漏洞。朱元璋明明知道這個太監並沒有滿嘴跑火車,但仍然當即下旨將其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給出的理由是:這名宦官不安於本職工作,越權“幹政”了。

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就曾經專門打造了一面鐵牌,懸掛在宮門之上。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可以說,此時宦官的權力在明朝跌入了歷史的最低谷,朝廷不僅不允許宦官們幹預朝政,更不能與其他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置辦產業的權力都沒有。太監無後,置辦產業留與誰?朱元璋還以歷史上宦官禍國亂政為鑒戒,他曾經感慨萬分:“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嘗不為之惋嘆。”他在感慨前朝往事的同時,也對自家後院裏的宦官們作了種種限制,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階不得超過四品,政府各部門不得與宦官公文往來,等等。

但是事物的發展,並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無論你是皇帝還是草民。等到朱元璋的接班人做了皇帝的時候,權力集團之間的拔河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首先是他的那些子孫發現自己在這樣一場權力弈局中,漸漸力不可支,甚至在很多時候皇帝是被官僚集團拖著往前走。就在皇帝累得叫苦不叠的時候,他們轉身就發現了站在自己身邊那些恭順有加的宦官。於是皇帝索性將禦筆一扔,奏章一推,說了一句:哥幾個過來,你們來幫我和這幫吃飽撐得沒事幹的官員們拔河。由於宦官的加入,這場皇帝與官僚集團的拔河就拉平衡了。

宦官作為帝國權力高度集中的衍生物,只要皇帝是個權力狂人,喜歡玩個人獨裁的寡頭政治,那麽權力的運行軌跡早晚還是會走上重用宦官、使刑余之人幹政的道路。朱元璋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迂回之路,特別是在他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後,對那些開國功臣一次次的殺戮,就是為自己的繼任者掃清障礙。

當整個朝堂為之一空的時候,他環視四周,能夠信任的只有那些朝夕相處的宦官。這樣一來,在朱元璋執政的中晚期,特別是在他的晚年,宦官又重新粉墨登場,在權力的舞台上扮演著幹預國家大事的角色。明朝的政治體系其實是各種力量在相互博弈過程中的此消彼長,在這種帶著平衡和掣肘色彩的剛性權力結構中,文官應該是大明這場權力遊戲中的最佳男主角,所起的作用也是最大的。文官作為明朝官僚集團中的生力軍,把持了權力系統的所有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