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選 舉(上)

用人首重才德,才德必征諸行實,行實必考諸鄉間,此漢以前選舉之法所由立也。漢末,人士播遷,考詳無地,於是九品中正之制興焉。其法既極弊而不可挽救,而鄉舉裏選之制又卒不可復,而科目興矣。

《通典·選舉典》雲:“南朝至於梁、陳,北朝至於周、隋,選舉之法,雖互相損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隋開皇中方罷。”歷代制中。

其《職官典》雲:“隋有州都,大唐無。”總論州佐。又雲:“中正,隋初有,後罷,而有州都,大唐並無此官。”總論郡佐。然《通鑒》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雲:“依周、齊舊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內人物,品量望第,以本州門望高者領之,無品秩。”則初亦嘗設其職。然死灰不可復然,後蓋旋廢,故《通典》不之及矣。

《新書·選舉志》雲:“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此文頗傷淩亂。《十七史商榷》雲:“雖大要有三,其實惟二:以地言,學館、州縣異;以人言,生徒、鄉貢異;然皆是科目,皆是歲舉常選,與制舉非常相對。唐人入仕之途甚多,就其以言揚者,則有此三種耳。科之目十有二,蓋特備言之。其實:若秀才則為尤異之科,不常舉。若俊士,與進士實同名異。若道舉,僅玄宗一朝行之,旋廢。若律、書、算學,雖常行,不見貴。其余各科不待言。大約終唐世,常選之最盛者,不過明經、進士兩科而已。王定保《摭言》卷一會昌五年(845年)舉格節文,及《兩監篇》載會昌五年正月敕文,《謁先師篇》載開元五年九月詔文,皆專舉明經、進士二科。又如裴庭裕《東觀奏記》卷十一條雲:“京兆府進士、明經解送,設殊、次、平等三級,以甄別行實。韋澳為京兆尹,至解送日,榜曰:朝廷將裨教化,廣設科場。當開元、天寶之間,始專重明經、進士是也。”愚案《舊書·職官志》禮部職雲:“凡舉試之制,每歲仲冬,率與計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二曰明經,三曰進士,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其有博綜兼學,須加甄獎,不得限以常科。”《通典·選舉典》亦雲:“其常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明法,有書,有算。凡眾科有能兼學,則加超獎,不在常限。”雖所言不如《新志》之備,然實能分別輕重,提挈綱領。《新志》備列其名,而於其常行與否,不加分別;亦不別其輕重;未免失之汗漫矣。《十七史商榷》又雲:“生徒與鄉貢,十二科皆有之。生徒是學、館中人。館惟京師有之,學則州縣皆有。肄業其中者,州縣試之送尚書省。鄉貢則庶人之俊異者,平日不在學中,徑懷牒自列於州縣,州縣試之而送省。玩下文所述,其制自明。”案此制之大異於前代者?前代選舉之權,操之郡縣,士有可舉之材,而郡縣不之及,士固無如之何,今則可以懷牒自列於州縣。夫苟懷牒自列,州縣即不得不試之;試之,即不得不於其中舉出若幹人。是就一人言之,懷才者不必獲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則終必有若幹人獲舉;而為州縣所私而不能應試者,州縣亦無從私之;是遏選舉者之徇私,而俾懷才者克自致也。此選法之一大變也。又前世選舉,首重才德,而學猶次之。漢世四科: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者德,曰“才任三輔令”者才,曰“經中博士”,曰“文中禦史”,則皆學也。學可以言揚,而才與德皆不能。才德既無術核實,而徒以虛文重之,其極,則徒舉學之較可核實者而亦豁免之耳。科目興而此弊除矣。此選法之又一大變也。

鄉貢、學校,二者實互為盛衰。《新志》雲:“舉人舊重兩監,後世祿者以京兆、同、華為榮而不入學。天寶十二載(753年),乃敕天下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送。”然及十四載(755年),即“復鄉貢”矣。蓋學校有名無實;而不論其為由鄉貢,由學校,凡應舉者皆意在得官,欲得官必求速化,騖聲華、事奔競之術正多,何必坐學?此則學校之所以日衰,鄉貢之所以日盛。至明世,法雖束縛之一出於學,究亦學校其名,鄉貢其實也。其機則唐代肇之矣。

舉試之法。《新志》述之雲:凡學六:國子、太、四門、律、書、算;又都督府、州、縣皆有學;門下省有弘文館;東宮有崇文館;每歲仲冬,州、縣、館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至省,由戶部集閱,而關於考功員外郎試之。《通典》雲:“武德著制,以考功郎中監試貢舉。貞觀以後,則考功員外郎專掌之。”又雲:“大唐貢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歲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無常數。”又雲:“舊令諸郡雖有一、二、三人之限,而實無常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員外郎李昂為舉人詆訶,帝以員外郎望輕,遂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之。禮部選士自此始。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別頭。貞元十六年(800年),中書舍人高郢奏罷,議者是之。新、舊《書》《郢傳》皆不載其事,而《齊抗傳》則皆雲抗所奏罷。元和十三年(818年),權知禮部侍郎庾承宣奏復。大和三年(829年),高鍇為考功員外郎,取士有不當,監察禦史姚中立奏停。六年(832年),侍郎賈 又奏復之。初開元中,禮部考試畢,送中書門下詳覆,事在二十五年(737年),見《舊書·錢徽傳》所載長慶元年(821年)敕。《通典》同,雲事為禮部侍郎姚奕所奏。其後中廢。錢徽所舉送,覆試多不中選,由是貶官,而舉人雜文,復送中書、門下。錢徽事在長慶元年(821年),見第八章第五節。《新志》承庚承宣奏復別頭而雲是歲,誤。抑豈承宣奏復別頭,實在元和十五年(820年),而《志》誤作十三年(818年)邪?長慶三年(823年),侍郎王起言故事,禮部已放榜,而中書、門下始詳覆,今請先詳覆而後放榜。議者以起雖避嫌,然失貢職矣。起,播弟,事見《舊書·播傳》。大和八年(834年),宰相王涯以為禮部取士,乃先以榜示中書,非至公之道。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試雜文、鄉貫、三代名諱送中書門下。以上皆據《新志》。武後載初元年二月,策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通典》雲:“殿前試人自此始。”《通考》雲:此“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