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選 舉(下)

舉官之制,隋、唐時亦為一大變。其事維何?辟舉之廢是已。《隋書·百官志》曰:“舊周、齊州、郡、縣職,自州都、郡、縣正已下,皆州、郡將、縣令至而調用,理時事,至是不知時事,直謂之鄉官。別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歲考殿最。刺史、縣令,三年一遷,佐官四年一遷。開皇十五年(595年),罷州、縣鄉官。”《通典·職官典·總論州佐》曰:“北齊州、郡佐吏,皆州府辟除。及後主失政,賜諸佞幸賣官,多占州、郡,下逮鄉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後周刺史、府官則命於天朝,州吏並牧、守自置。至隋,以州為郡,無復軍府,則州府之吏,變為郡官矣。自魏、晉以後,刺史多帶將軍開府,州與府各置僚屬,州官理民,府官理戎。大唐無州府之名,而有采訪使及節度使。采訪使有判官二人,支使二人,推官一人,皆使自辟召,然後上聞,其未奉報者稱攝。其節度、防禦等使寮佐辟奏之例亦如之。”案因賣官而敕用,乃亂政,非法制;軍府亦非民政;然則目周、齊已前,地方用人之權,迄未屬於中央也。州郡之用人,必就其地,自隋變法,而州郡用人之權失,士子仕於當地之途亦窒矣。《陔余叢考》“郡國守相得自置吏”條雲:“郡守置掾屬,皆用本郡人。《通典》謂漢時惟三輔許兼用他郡人。案《漢書·循吏傳》:黃霸淮陽人,補左馮翊卒史。如淳曰:三輔郡得用他郡人,其余則否。京房為魏郡太守,自請得除用他郡人。以欲用他郡人而特奏請,尤可見掾屬無不用本郡人也。”故雲為一大變也。

此專制政治演進必至之勢。何者?專制政治之演進,必日攝地方之權而歸諸中央也。《隋書·儒林·劉炫傳》:牛弘嘗從容問炫曰:“《周禮》士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於前,減則不濟,其故何也?”對曰:“古人委任責成,歲終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書,恒慮覆治,鍛煉不密,萬裏追證,百年舊案。故諺雲:老吏抱案死。古今不同,若此之相懸也。事繁政弊,職此之由。”弘又問:“魏、齊之時,令史從容而已,今則不皇寧舍,其事何由?”對曰:“齊氏立州,不過數十,三府、行台,遞相統領,文書行下,不過十條,今州三百,其繁一也。往者州惟置綱紀,《通鑒注》雲:此綱紀謂長史、司馬。見大業三年(607年)。郡置守、丞,縣惟令而已,其所具寮,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其繁二也。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從容,其可得乎?”劉炫此對,古今以為名言,然以釋隋氏事繁政弊之由則可矣,以其說為當行,而惜隋之不能用則不可。《通典·選舉典評》曰:“隋文帝素非學術,盜有天下,不欲權分。罷州郡之辟,廢鄉裏之舉。內外一命,悉歸吏曹;才廁班列,皆由執政。執政參吏部之職,吏部總州郡之權。罔征體國推誠,代天理物之本意。”夫其為此,非出無意可知。此得謂其純出私意乎?曰:否。治民者之欲朘民以自肥也久矣。其中豈無賢人,然千百之一二而已。賢士大夫可任,其黨類不可任也。故州郡用人之權,及士子仕於本地方之權,皆不可以不替。以如是,則其朘民之勢微耳。夫豈不知如是則其欲有所作為益難?然專制之治,固能為民除害,不能為民興利者也。“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處鞭長莫及之勢,斯言固不可易矣。隋文之為此,誠不敢謂其無私意,然即無私意,此法亦不可不行也。故曰:隋、唐舉官之法之變,實專制政治演進必至之勢也。

異域之人,欲植根於所至之地難,有不善,去之而已。若當地人,則雖革其職,不能逐其人;即能逐去之,亦不能盡去其連互之宗族戚黨;其死灰復然易也。故以流官代土酋,非徒革其世襲之權,亦所以革其一曲之俗也,土酋非一人而能為治,則去其寮屬,亦刬除封建政體之一端已。

唐代舉官,略依隋舊。《新書·選舉志》雲:“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舊書·職官志》雲:吏部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兵部尚書為中銓,侍郎分東、西。《通鑒》景雲元年(710年)雲:舊制:三品以上官冊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皆委尚書省奏擬。文屬吏部,武屬兵部。尚書曰中銓,侍郎曰東、西銓。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注》引宋白曰:“大和四年七月,吏部奏:當司舊以尚書之次為中銓,次為東銓。乾元中,侍郎崔器奏改中銓為西銓,以久次侍郎居左,新除侍郎居右,因循倒置,議者非之。請自今久次侍郎居西銓,新除侍郎居東銓。敕旨依。”蓋吏部尚書與一侍郎同處,不能以其地別之,故以其官稱之為尚書銓也。胡《注》又引《或說》曰:“吏部東西銓並流外為三銓。”恐非是。三銓之制,時有罷復。韋氏敗,以宋璟為吏部尚書,李乂、盧從願為侍郎,姚元之為兵部尚書,陸象先、盧懷慎為侍郎。初尚書銓掌七品以上選,侍郎銓掌八品以下選,至是,通其品而掌焉。玄宗時,宇文融建議置十銓,乃以吏部尚書蘇颋等分主之。太子左庶子吳兢諫。帝悟,復以三銓還有司。皆見《新書·選舉志》。後唐明宗天成中,馮道為相,建言天下未一,選人歲才數百,而吏部三銓分注,雖曰故事,其實徒繁而無益。詔三銓合為一,尚書、侍郎共行選事。廢帝時,姚、盧文紀為相,復奏分銓為三。見薛《史·選舉志》、歐《史·姚傳》。周太祖廣順元年十月,詔並吏部三銓為一銓,委本司長官通判,見薛《史·本紀》及《選舉志》。以大體言之,三銓之制,乃唐五代所常行也。每歲五月,頒格於州縣。選人應格,則本屬或故任取選解,列其罷免、善惡之狀,以十月會於省。去王城五百裏以上旬,千裏之內以中旬,千裏之外以下旬,吏、兵部同。見《舊書·職官志》。過其時者不敘。《舊書·職官志·吏部》雲:“亦有春中下解而後集,謂之春選。若優勞人有敕,則有處分及即與官者,並聽非時選,一百日內注擬之。”《新書·選舉志》:貞觀二年(628年),侍郎劉林甫言:隋制以十一月為選始,至春乃畢,今選者眾,請四時注擬。十九年(645年),馬周以四時選為勞,復以十一月選,至三月畢。林甫,祥道父,事亦見《舊書·祥道傳》,雲當時甚以為便。又《唐林傳》:兄皎,貞觀中,累轉吏部侍郎。先是選集無限,隨到補職。時漸太平,選人稍眾。皎始請以冬初一時大集,終季春而畢。至今行之。則議發於馬周,事行於唐皎也。裴光庭嘗促選限,至正月三十日畢。光庭卒後,蕭嵩奏罷之。光庭,行儉子,事見《舊書·行儉傳》。吏部選人,本每年調集。乾元後三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