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儒、玄、佛思想轉移

世皆以漢世儒學盛行,魏、晉以後,玄學、佛學起而代之,其實非是。此時之儒家,實裂為二派:有思想者,與玄學、佛學合流;無思想者,則仍守其碎義逃難之舊耳。說見《兩晉南北朝史》第二十三章第三節。玄、佛之學,其道必至於終窮。何者?人之所求,莫切於養生送死無憾。斯義也,在古公產之世,本能致之。其後社會組織變壞,乃至於強陵弱,眾暴寡,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斯時也,先知先覺之士,己饑己溺之徒,自將起而拯之。然不知社會變化,自有其規律,徒欲率己之意,而借政治之力以行之,遂至反以召亂。此則自周末以來,儒、法諸家,各建改革之策,而新莽萃而行之之已事也。自此以降,遂莫敢言革正制度,而欲先移易人心。此則今所謂觀念論者矣,其道必至於終窮,勢也。於是改革之機又肇矣。

隋及唐初,所冀望於儒家者,為化民善俗,以革任法之治。觀隋文帝勸學行禮之詔,唐太宗詔天下行鄉飲酒禮,可以知之。其說已見第一節。然此時之所謂儒者,則仍是章句之士耳。即朝廷之所提唱者,亦不外此。《舊書·本紀》:貞觀七年十一月,“頒新定五經”。《顏師古傳》曰:太宗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訛繆,令師古於秘書省考定五經。師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復遣諸儒,重加詳議。於時諸儒傳習已久,皆共非之。師古輒引晉、宋已來古今本,隨言曉答。援據詳明,皆出意表,諸儒莫不嘆服。於是頒其所定之書於天下,令學者習焉。此所以是正經文也。《孔穎達傳》曰: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受詔撰定五經義訓,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經正義》。《新傳》曰:凡百余篇,號義贊,詔改為正義。太宗下詔付國子監施行。大學博士馬嘉運駁之,詔更令詳定,功竟未就。

《新傳》雲:永徽二年(651年),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仆射於志寧、右仆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舊紀》事在四年三月,雲“每年明經,令依此考試”焉。此所以是正注疏也。其後玄宗自注《孝經》,令元行沖為之作疏,見新舊《書·行沖傳》。於開元十年六月,頒於天下。《舊紀》。文宗時,鄭覃請於太學勒九經,從之。見新舊《書·覃傳》。開成二年十月告成。《舊紀》。亦皆所以繼前業也。孔穎達《五經正義》,後儒議之者甚多。《開成石經》,則《舊紀》明著之曰:“立後數十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舊書》多載時人議論,此蓋當時輿論也。然官本之差訛,究勝於私家之紊亂,觀上節所引王國維論監本之語可見。監本皆依《開成石經》,則石經之刻亦不能謂其無功。至《五經正義》,則原不過官頒之書,用以試士,未嘗責學者以必從。纂輯或有未善,官頒之書類然,亦不能期之過高也。此等皆所謂章句之學。此學至此時,其勢已衰,朝廷雖事提唱,亦無效可期矣。

南北朝之世,治儒學而不為章句所囿者,得二派焉:一如陳奇、業遵,說經好出己意。一則如張雕虎、劉晝、張仲讓等以經世致用自負。見《兩晉南北朝史》第二十三章第三節。前者猶是章句之學,特不墨守,可稱別流,後者則寖抉章句之藩籬矣。此二派,當隋、唐之世,亦皆有之。前一派著聞之事,莫如魏征之撰《類禮》。《舊書·征傳》曰:征以戴聖《禮記》,編次不倫,遂為《類禮》二十卷。以類相從,削其重復。采先儒訓注,擇善從之。研精覃思,數年而畢。太宗覽而善之,賜物一千段,錄數本以賜太子及諸王,仍藏之秘府。《元行沖傳》曰:初有左衛率府長史魏光乘奏請行用魏征所注《類禮》。上玄宗。遽令行沖集學者撰義疏,將立學官。行沖於是引國子博士範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檢討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開元。八月,奏上之。尚書左丞相張說駁奏曰:今之《禮記》,是前漢戴德、戴聖所編錄。歷代傳習,已向千年,著為經教,不可刊削。至魏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有同抄書。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征因孫炎所修,更加整比,兼為之注。先朝雖厚加賞錫,其書竟亦不行。今行沖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與先儒第乖,章句隔絕,若欲行用,竊恐未可。上然其奏,於是賜行沖等絹二百匹,留其書貯於內府,竟不得立於學官。案如說之說,玄成有作,實本叔然;而行沖恚諸儒排己,著論自釋,名曰《釋疑》,謂孫炎之後,又有馬伷增革,向逾百篇,葉遵刪修,僅全十二;則作者初非一家。葉遵即業遵,《唐志》亦作葉增,錄其《禮記注》二十卷,然《釋文序錄》亦作業遵,德明年代較早,疑《唐志》誤也。《類禮》立學,初不廢小戴之書,以類相從,便於傳習,轉有相得益彰之美,有何不可?而斷斷如此,亦固矣。行沖著論,亦未嘗不出褊衷。然其言曰:“王邵史論曰,魏、晉浮華,古道夷替。士大夫恥為章句,惟草野生以專經自許。不能究竟異義,擇從其善。徒欲父康成,兄子慎。寧道孔聖誤,諱言鄭、服非。然於鄭、服甚憒憒,鄭、服之外皆讎也。”此輩錮蔽之情形,可以想見。《崔仁師傳》曰:太宗時,校書郎王玄度注《尚書》《毛詩》,毀孔、鄭舊義。上表請廢舊注,行己所注。詔禮部集諸儒詳議。玄度口辯,諸博士皆不能詰之。郎中許敬宗請付秘閣藏其書。河間王孝恭特請與孔、鄭並行。仁師以玄度穿鑿不經,乃條其不合大義,駁奏請罷之。詔竟依仁師議。玄度遂廢。此又一《類禮》。《儒林·王元感傳》曰:長安三年(703年),表上其所撰《尚書糾繆》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並所注《孝經》《史記》稿本,請官給紙筆,寫上秘書閣。詔令弘文、崇賢兩館學士及成均博士,詳其可否。學士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皆專守先儒章句,深譏元感掎摭舊義。元感隨方應答,竟不之屈。鳳閣舍人魏知古、司封郎中徐堅、左史劉知幾、右史張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