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文 字

隋、唐、五代之世,文字無甚變遷。貴人以私意妄造字者,亦止武後嘗作十有二文,見《新唐書》本傳。後人習知其音義者,只一後所自名之“曌”字而已。劉龔曾造一“”字而已。見第十四章第四節。《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注》雲:隋主本襲封隨公,故國號曰隋。以周、齊不遑寧處,故去“辵”作“隋”,以“辵”訓走故也。此說出於徐鍇。《困學紀聞》雲:徐楚金雲:“隋文帝惡隨字為走,乃去是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從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豈非不學之故?”其說未知信否。或以文帝好言 祥,後人為是附會。然此等無謂之顧忌,隋、唐之世確有之。《舊書·高宗紀》:儀鳳三年十二月,“詔停明年通乾之號,以反語不美故也”。《新書·百官志》:“武後垂拱二年(686年),有魚保宗者,上書請置匭以受四方之書。乃鑄銅匭四,塗以方色,列於朝堂。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禦史中丞、侍禦史一人為理匭使。其後同為一匭。天寶九載(750年),玄宗以匭聲近鬼,改理匭使為獻納使。”至德元年(756年)復舊。又《地理志》:邠州,“邠”故作“豳”,開元十三年(725年),以字類“幽”改。皆其事也。《舊書·地理志》:莫州,本瀛州之鄚縣。景雲二年(711年),於縣置鄚州。開元十三年(725年),以“鄚”字類“鄭”字,改為“莫”。避字形之相混,而於詁訓無亂,此則無譏焉。此等新造新改之字,惟專名不取其義者為能行,此亦文字自然之條例,足見其不能以私意造作也。

避諱時之字,久之,有遂與本字相淆者。《困學紀聞》雲:“成都石經,孟蜀所刻,於唐高祖、太宗之諱皆闕畫。範魯公相本朝,其戒子侄詩,曰堯舜理,曰深泉薄冰,猶不忘唐也。”《集證》引《容齋隨筆》雲:“蜀本石九經,皆孟昶時所刻。其書淵、世、民三字皆闕畫,蓋為唐高祖、太宗諱也。昶父知祥,嘗為莊宗、明宗臣,然於存勖、嗣源字乃不諱。前蜀王氏已稱帝,而所立《龍興寺碑》,言及唐諸帝,亦皆半闕。乃知唐之澤遠矣。”又引《郡齋讀書志》雲:“《石經尚書》十三卷,偽蜀周德真書,《論語》十卷,張德鈞書,皆闕唐諱,蓋孟氏未叛唐時所刻?《毛詩》二十卷,《禮記》二十卷,皆張紹文書,《左氏傳》三十卷,不題書人姓氏,則不闕唐諱,蓋是知祥僭位後刻石也?”何義門謂《孟蜀石經》及範質之避唐諱,乃“相承以熟,未可為不忘唐之證,厚齋特望人不遽忘宋耳。”何說自得其真。理之與治,代之與世,今人下筆,猶是相淆,不能盡復唐以前之舊,亦習熟為之也。《困學紀聞》又雲:“唐有代宗,即世宗也,本朝有真宗,即玄宗也。皆因避諱而為此號。祥符中,以聖祖名,改玄武為真武,玄枵為真枵,《崇文總目》謂《太玄經》曰《太真經》。若迎真、奉真、崇真之類,在祠宮者非一。其末也,目女冠為女真,遂為亂華之兆。”《宋史》: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夢神人傳玉皇之命,雲令汝祖趙玄朗授汝天書。遂尊號曰聖祖,以為趙之始祖。改玄聖曰至聖。代宗即世宗,真宗即玄宗,雖治史者亦或忘之矣。歷代避諱之字,易世後未經改正者甚多,有一望可知者,亦有因以滋疑者,殊背古人臨文不諱之義,寧非以私意亂公用之文字乎?古人之諱,重在口不重在筆。臨文不諱,則雖口誦之猶不諱也,況於筆乎?或謂司馬遷以父名談,故其書改談為同。然古同音字恒相通假,說實未必然也。

文字之學,斯時尚無甚足稱。自來治小學者,流別有二:一主於博,一主於精。務博者但求所知之多,求精者則必明於文字演變之原,深知古今訓釋之異。二者固各有所長,然搜采所得,亦必以謹嚴之法治之,乃能有真知灼見而克盡其用。則求精者實尤難能可貴也。隋、唐間之小學,偏於求博。其時負盛名者為曹憲。《舊書·儒學傳》雲:憲精諸家文字之書。自漢代杜林、衛宏之後,古文泯絕,由憲此學復興。大業中,煬帝令與諸學者撰《桂苑珠叢》一百卷,時人稱其該博。憲又訓注張揖所撰《博雅》,分為十卷。煬帝令藏於秘閣。太宗嘗讀書,有難字,字書所闕者,錄以問憲。憲為之音訓,證引明白。太宗甚奇之。所撰《文選音義》,甚為當時所重。初江淮間為文選學者,本之於憲。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復相繼以《文選》教授,由是其學大興於代。淹等三人事跡,即次憲後。《淹傳》雲:尤精詁訓。撰《文選音》十卷。《善傳》雲:注解《文選》,分為六十卷,表上之。《羅傳》雲:撰《文選音義》,行於代。案文字愈古,單言愈多,愈後復言愈多。《新書·睿宗昭成順聖皇後竇氏傳》:初太常加謐後曰大昭成。或言法宜引聖貞冠謐,而曰大昭成,非也。以單言配之,應曰聖昭若睿成,以復言配之,應曰大聖昭成、聖真昭成。單言即今所謂單音字,復言則今所謂復音之辭也。單音字之用,隨世而減,故後人多不之識。惟博覽者為能知之。此等罕見之字,尤多存於辭賦中,故憲等皆以小學而兼選學。然讀他種古書,亦不能舍此。故顏師古長於《漢書》,史亦稱其博覽、精故訓學,所注《急就章》,與其《漢書注》俱顯於時。《新書·儒學傳》。而李善亦嘗撰《漢書辨惑》三十卷也。《舊書》本傳。《桂海珠叢》一百卷,而其《要略》僅二十卷,可見其所載者,初非日用所急。其後武後又有《字海》一百卷。卷帙與之相埒。《新書·藝文志注》雲:“凡武後所著書,皆元萬頃、範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賓、衛業等撰。”諸人固亦多文士,足見此風之未變也。求精者必於較古之書,《說文解字》則其選。故顏之推甚好之。見《兩晉南北朝史》。此學人之所以異於文人者。《新書·藝文志·小學類》有李騰《說文字源》一卷。《注》雲:“陽冰從子。”陽冰長於篆書,蓋因此而治《說文》?騰蓋承其緒?此未必足語於小學,治此書而求精者,則五代時南唐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