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2頁)

“即使以中日《天津條約》為理由,派兵來朝鮮,頂多也不過是用以保護公使館的少量兵員。”

袁世凱又附上自己的見解,電告天津。

日本主要報紙上的主要消息,當時由同文館學生陳貽範、長德、桂紳、周自齊等人翻譯。李鴻章把東京公使館的報告同報紙消息的譯文相互對照,體察日本的事情。自由黨被政府收買過去啦,在野黨六派攻擊政府極其激烈啦,不知日本實情的人,僅從報紙來判斷,也許會誤認為內亂就在眼前。

李鴻章根據袁世凱6月1日的電報,最後下決心出兵。

次日,即6月2日,杉村代理公使為了確認情況,親自會見了袁世凱。袁世凱發給天津的電報說:“頃倭署使杉村來晤談,意亦盼華速代戡,並詢華允否。凱答,韓惜民命,冀撫散,及兵幸勝,姑未文請,不便遽戡。韓民如請,自可允。”

全州失陷,一般人尚不得知,而杉村和袁世凱都已接到情報。杉村知道,朝鮮政府會采納閔泳駿的主張,向袁世凱求援。

清廷肯定會出兵。杉村確信如此,前一天向東京發電報說,朝鮮已向清廷求援。

袁世凱同杉村面談後,電告天津:“杉與凱舊好,察其語意,重在商民,似無他意。”

這真是一個天下太平的輕松樂觀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