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鳥公使率領的四百余名日本兵,實際是日本正式出兵以前的軍隊。名義是公使護衛隊,但是從人數上看,只能認為是派遣的第一批。日本是6月7日通告派兵的,從朝鮮當地來說,等於通告的同時軍隊就登陸了。

“八重山號”到達仁川之日,天降大雨。

“日本軍到達仁川”,得知這個消息,朝鮮政府非常驚愕。

在漢城,宮廷召開了緊急會議。

《全州和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達成的。因為朝鮮全國一致希望:不論中國還是日本,都將軍隊撤回。

中、日兩國是接到“朝鮮大亂”的通知才派兵前來的,若要求撤兵,就得拿出“朝鮮之亂”業已平定的證據給兩國看看。在避免外國武力介入上,政府和東學黨都抱有同一態度,因此,《全州和約》在6月10日到11日之間簽成。這時,清軍正從牙山灣登陸,日軍已進入漢城。

在朝鮮政府的會議上,激烈地討論了責任問題。處分一個責任者,就把一切一筆勾銷。這是朝鮮常用的政治解決辦法。朝鮮政府確實向清廷請求過援兵,現在則想偷天換日,說成“那不是政府的意思,純屬個人的任意行為”。

最熱望清廷派兵、最害怕東學黨的,就是閔氏一族。

東學黨倡導打破現有體制。在朝鮮,維護現有體制的,只有閔氏一族。動搖閔氏一族權勢的是東學黨,而這個東學黨,又有與閔氏一族的死敵大院君相勾結的征兆,若不盡早把東學黨鎮壓下去,事情就會更加糟糕。因此他們不惜引來清兵,也必須把東學黨擊潰。代表閔氏一族的意向,向清政府求援的,是經理廳大將閔泳駿。現在要把一切罪過都扣到他的頭上。

朝鮮政府懇求袁世凱:“希望未到達的清軍,在中途返回去。”

朝鮮政府認為,因為清軍開赴朝鮮,所以日本也派來軍隊,倘能讓清軍撤回,日本也一定會撤兵。

“少開玩笑!”袁世凱大喝一聲。

出兵是根據朝鮮的請求,並不是那麽隨隨便便的事。整頓裝備,備齊輜重,做了所有的準備,又搭乘軍艦、輪船,隨便在半路上停下來,怎麽可能呢!

“可是,日軍也來了,如果兩軍駐在同一地點,很難預料將發生什麽事情。”朝鮮政府傾訴了苦衷。

“可也是……”袁世凱沉思起來。現在讓日軍進入漢城是很不妥當的。“總之,先讓日軍暫時留在仁川,說服他們停止進入漢城……嗯,至少也要延緩。”

“正想如此。”

“大鳥圭介是個通情達理的人。”

袁世凱想起大鳥一直主張日清同盟,認為有可能說服他。不過,也有些不安,到了這時候他才發覺上了日本使館人員的當,是他們一再鼓動中國出兵的。袁世凱原以為,日本即使出兵,也不過是為了保護使館和僑民的小部隊。可是,當中國通知出兵時,它仿佛早就預備好了,幾乎同時就通告日本即刻出兵,給人的印象是人數一定少不了。

接到日本的出兵通知後,袁世凱讓朝鮮政府趕緊向日本交涉,阻止它出兵。朝鮮政府一再說“我國政府並未請求貴國出兵”,杉村代理公使卻完全不予理睬,說什麽“你先讀一讀中日《天津條約》,特別是第三條”。

阻止日本出兵是辦不到了,這和讓中國在中途停止一樣,根本辦不到。

袁世凱這時只盼望牙山登陸的清軍先一步進入漢城。

“好大的雨呀!”袁世凱在漢城的公署衙門裏,隔窗望著暴雨,說道,“明天應當去仁川!”

按照清軍的慣例,登陸、調動等軍隊活動,遇雨就停止。袁世凱以為日本軍隊也會因雨而停在仁川不動,所以明天去也來得及。他悠然自得地等在漢城,哪裏料到日軍卻喜歡在雨中行軍,而且在爭分奪秒,要搶在清軍前面到達漢城。這是日本出兵的目的,怎麽會因雨而停留不動呢?

次日(6月10日),日軍進入漢城,在日本公使館的小山丘上構築陣地。

“噢,想不到這裏是這麽寧靜!”

城裏與平時一樣安定,大鳥公使可有點兒掃興了。杉村代理公使在旁邊苦笑。借口朝鮮有動亂才出兵的,如果過於平穩,就太讓人尷尬了。

“特別是最近幾天,人心突然平靜下來。”杉村報告說。

全州失陷已經十天了。雖然朝鮮政府控制著消息,但風聲早已傳開。同時,政府軍同東學黨在全州進行和解談判的消息,也不脛而走。漢城市民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以為這下子可算太平了。然而,正在這時,日本軍隊卻吹著軍號開進了漢城。

杉村繼續報告:“人心安定也是由於糧食價格下降。”

政府和東學黨談判的內容從各種渠道飛向漢城和其他城市,其中有這樣一項:懲治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壟斷商人,沒收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