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龍 顏(第3/6頁)

雲夢公主聽聞此事,更是吃驚,從未想到過忍者為亂,竟藏著如此難測詭異、聳人聽聞的陰謀。

朱棣依舊望著窗外,突然笑了。

那笑聲中帶著譏誚,帶著嘲諷,亦帶著難以掩藏的震怒。

“當年朱允炆年少,不知江山艱難,不知太祖的良苦用心,聽信佞臣所言,削藩逼變,骨肉相殘,弄得民不聊生,百姓興怨。朕逼不得已,難以坐以待斃,這才順天‘靖難’,清君側,渡江南下。可就算朕兵臨南京城下,亦不過是想清除小人亂臣,還大明個清靜,從未想到要取他的帝位。”

朱棣少有如此侃侃而談的時候,可他一說,就難以遏制。只因為這些話,他埋藏心底多年,一經觸動,再難沉默。

眾人聽了,都是膽戰心驚,不敢多言。

朱棣略頓,又道:“可朱允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朕雖城下多次聲明心意,可他竟不敢開城見朕。想朕那時順應民意,已雄兵百萬,若要攻城,他如何能擋?朕不攻城,只是不想再次生靈塗炭,朕只讓朱允炆交出亂臣,他不聽朕言,居然焚宮水遁,不知所終。太祖多年心血,幾乎被他數年毀於一旦!朱允炆逃走,國不可一日無君,朕不得已叩拜太廟向太祖謝罪,登基稱帝。”

眾人聽及天子重提往事,均是默然,可難免心想,聖上雖是這般說,可設身處地來想,他們若是朱允炆,當時也不敢來見朱棣的。

朱棣續道:“朕雖登帝位十數年,可每念及此事,都是夙夜難眠,自感愧對太祖所托。當年鐵樹開花,太祖仙去時,曾招朕於榻前,命朕竭盡所能輔佐允炆,不得起叛逆一心,朕感太祖養育恩情,不忍太祖臨終有憾,一口應允。可朱允炆如此,不但讓太祖失望,亦讓朕背負惡名,愧對太祖。朱允炆若真的有心,就該來見朕。只要他在朕面前說一句,朕就會將帝位雙手奉上!”

眾人悚然動容,不想朱棣如斯決絕。

太子、漢王都是臉有異樣,自然是想,朱棣一諾千金,能在眾人面前這般說,心意自然不容更改。可朱允炆若是回來,置太子和漢王於何地?

朱棣似要將多年的心思一朝吐露,沉默許久,這才又道:“可朱允炆經過這多年來,看起來還是稚幼如初,他堂堂正正來取朕之帝位,朕拱手相奉,但他若妄想借東瀛之兵,暗中搗鬼,置百姓太平於不顧,塗炭生靈,朕怎能容他?秋長風,你說朕所言,是對是錯?”

眾人瞠目結舌,不想天子有此一問。

朱棣行事,居然問個小小的錦衣衛是對是錯?

秋長風立即道:“聖上所言,用心良苦……”

朱棣終於收斂了感情,平靜道:“看來只有你,才能把所有的原委,說給這幫蠢材聽了。你告訴他們,他們究竟錯在哪裏!”

太子忍不住流汗,漢王臉色更沉,楊士奇臉色灰敗,雲夢公主臉色不滿。

朱棣罵的蠢材,顯然包括他們,但他們根本不敢反駁,也真的不知錯在何處。

秋長風略做沉吟,嘴角有分苦笑,但不能不答道:“據上師和臣推測,朱允炆入海後,不知如何,收買了東瀛忍者的力量,妄想卷土重來,因此先殺以往的臣子立威,這才造成普陀血案。普陀命案的死者不但是大明老臣,而且當初曾效忠朱允炆,他們被殺,只是因為朱允炆認為,那些人……背叛了他。”

眾人均是變了臉色,從未想到過,原來轟動大明的普陀命案,居然是這個緣故。

雲夢公主聽得驚心動魄,頭一次正眼去望那個她以前一直不屑一顧的人物。方才父親罵她天真,她還不服,可這會兒才意識到,原來她的確很天真。

朱棣冷哼一聲,不置可否。

秋長風又道:“可他們為何來搶《日月歌》,挾持公主,倒讓臣有些想不明白。不過很明顯,那幫忍者已開始由暗到明,唯恐大明天下不亂。在普陀命案後,他們甚至想除去上師,因為上師當年曾協助過聖上……”

姚廣孝不是協助朱棣,而是親自謀劃,幫朱棣取了大明江山。

朱允炆最恨的,除了朱棣,當然還有姚廣孝。

眾人想到這裏,望著陰暗的華蓋殿中,有殿外的燈影斑駁點點,只感覺到有如幽靈獰笑,忍不住地心驚。

秋長風續道:“天幸上師躲過了那劫難,賊人誤中副車,卻殺了悟心。賊人殺悟心的手法古怪,極似忍者中的冰蠱一術。上師故作無事的樣子,卻顯然從中推出究竟,感覺此事和東瀛忍者有關,因此派臣南下,查探賊人的陰謀。”

楊士奇忍不住恍然,想到當初慶壽寺的情況、姚廣孝古怪的舉止,更是凜然,不禁佩服秋長風的頭腦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