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帝國飄搖 第二十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第2/6頁)

然後,他就聽見了炮聲,從他的側面。

在戰場上,軍隊的側翼是極其脆弱的。一旦被敵方襲擊,很容易被攔腰截斷,失去戰鬥能力,其作用類似於打群架時被人腦後拍磚,是非常要命的一招。

很明顯,龜船比磚頭厲害得多。在李舜臣的統一指揮下,這些鐵甲烏龜直插日軍艦群,幾乎不講任何戰術,肆無忌憚地亂打亂撞。在這突然的打擊下,日軍指揮系統被徹底攪亂,混作一團,落海喪生者不計其數。

然而,就在這最為混亂的時刻,島津義弘卻並沒有慌亂。

作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官,他保持了清醒的意識,在攻擊發起的那一刻,他已然確定,敵人來自側翼。

而他的前方,仍然是一片坦途,很明顯,明軍並未在此設防。

那就繼續前進吧,只要到達順天,一切都將結束。

按照之前的計劃,當鄧子龍的第一聲炮聲響起時,陳璘啟航出擊。

出於隱蔽的需要,陳璘的軍隊駐紮在竹島,這裏離露梁海較遠,需要行駛一段,才能到達會戰地點。

而在此之前,島津義弘將有足夠的時間通過空虛的貓島海域,成功登陸順天。

然而陳璘並不著急,因為他知道,那看似無人防守的貓島,是島津義弘絕對無法逾越的。

拼死前行的日軍艦隊終於進入了貓島海域,然而就在此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在一片寧靜之中,位列前列的三艘戰艦突然發出巨響!船只受創起火,兩艘被重傷,一艘沉沒。

沒有敵船,沒有炮火,似乎也不是自爆,看著空無一人的水域,島津義弘第一次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懷疑——有鬼不成?!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在那片看似平靜的海面下,一種可怕的武器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它的名字,叫做水雷。

明代水雷,是以木箱為外殼,中間放置火藥,根據海水浮力,填充重量不等的重物,以固定其位置,並保持漂浮於海面之下,以便隱蔽及定位。

當然了,關於這東西,我也就了解這麽多。相關細節,如引爆及防水問題本人一概不知,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玩意確實能響,能用。

陳璘的自信,正是來源於此。

島津義弘卻依然是滿腦漿糊,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地方,如果繼續前進,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於是他下令,停止前進。

前行已無可能,絕望的日軍只得掉頭,向身後那個可怕的敵人發起最後的沖鋒。

敵人的回歸讓李舜臣十分興奮,他知道,最後的決戰即將開始。

在亂軍之中,李舜臣親自擂鼓,率旗艦沖向日軍艦群,這一刻,他已盼望了已久。

此時日軍雖受重創,但主力尚存,李舜臣竟然孤軍沖入敵陣,應該說,他很勇敢。但勇敢的另一個解釋,就是愚蠢。

估計是打藤堂高虎之類的廢物上了癮,李舜臣壓根就沒把日軍放在眼裏,一路沖進了日軍中軍。然而島津義弘用實際行動證明,作為日本二杆子的優秀代表,他並不白給。

很快,身經百戰的島津水軍便理清了頭緒,組織五十余條戰船,將李舜臣的旗艦圍得嚴嚴實實,不斷用火槍弓箭射擊,雖然龜船十分堅固,也實在扛不住這麽個打法,船身多處起火,形勢不妙。

眼看李舜臣就要落海喂魚,陳璘趕到了。

我確信,這兩個人之間的交情是很鐵的,因為發現李舜臣被圍之後,陳璘不等部隊列陣,便義無反顧地沖了進去,而此時他的身邊,僅有四條戰艦。

於是,他也被圍住了。

此時,已是十九日清晨。

無論島津義弘、陳璘、或是李舜臣,都沒有料到,戰局竟會如此復雜:明朝聯軍圍住了日軍,日軍卻又圍住了明朝兩軍主帥,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成了一團亂麻。

而第一個理出頭緒的人,是島津義弘。

在他的統一調配下,日軍開始集中兵力,圍攻陳璘和李舜臣的旗艦。

陳璘的處境比李舜臣還要慘,因為他的旗艦不是龜船,也沒有鐵刺鐵鉤,幾名敢玩命的日軍趁人不備,拼死跳了上來,抽刀直奔陳璘而去。

事發突然,船上的所有人目瞪口呆,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關鍵時刻,陳璘的兒子陳九經出場了。

這位仁兄很是生猛,拼死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擋刀,被砍得鮮血淋漓,巍然不動(血淋漓,猶不動)。

明軍護衛這才反應過來,一擁而上,把那幾名日軍亂刀砍死。

驚出一頭冷汗的陳璘沒有絲毫喜悅,他很清楚,日軍包圍圈越來越小,跳上來的人會越來越多,援兵到來之前,如果不玩一招狠的,下個被砍死的,必定是自己。

沉吟片刻後,他做出了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