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穆斯塔法:正說董卓

開篇之前要說的是這篇文章並非為董卓翻案,但是我國的史書中,往往帶有史官強烈的個人感情和主觀加工,並且史書的編寫也會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在三國志和演義中,董卓作為一個徹底的反面人物而被詬病於世。那麽在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物?作為一個在一千八百多年後來讀史的人,應對其不帶偏見的重新審視後,再來評論這個人。

董卓的父親叫董君雅,是潁川輪氏縣尉。董卓出生於順帝永建七年,也就是公元132年。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長董擢早死,弟弟名叫董旻。董卓在少年時期,曾經離家,在羌人聚集區遊歷幾年,在這幾年中,他在羌族部落中素有俠名,並且結識了很多羌族的朋友,很多羌族的豪帥也與他私交甚好。

董卓離開羌族聚集區回家之後,在家務農。在這期間,有很多他羌族的朋友都來找過他,每次來,董卓都是熱情款待。有一次,幾個羌族朋友在他家拜訪時,因為家中的食物被吃盡,董卓殺了自己的耕牛來款待客人。在農牧社會,家中的耕牛對一個農耕之家來說,意味著什麽,相信大家都清楚,並且,董卓的家庭並不富裕。因為這件事情,羌族首領對董卓非常的感激,回去之後,為了報答董卓的這種情誼,曾經一次性就送來了千頭牛羊。

董卓的家鄉臨洮,靠近邊境,自古征戰不斷,民風尚武。在這種環境下的董卓,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就是“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加上董卓素有俠風,在當地尤其是在羌族駐地,董卓更為人知的另一個名字為‘健俠‘(後漢書記載)。

因為董卓在當地和羌族中的威望,他在將近三十歲的時候,被涼州刺史征召為兵馬掾,主要任務是打擊邊境地區的馬賊和流寇。在三國《吳書》中的記載是“郡召卓為吏,使監領盜賊。胡嘗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辟卓為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

桓帝延熹四年(161),朝廷在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挑選良家子弟充任羽林軍。這時候董卓因為在邊地的表現,而被並州刺史段炯推薦,入京成為了一名羽林郎。

在入京不久之後,羌族在漢陽發生了暴動,中郎將張奐率部征討,董卓這時候被張奐調至軍中任行軍司馬。在這場戰爭中,董卓與司馬尹端並擊羌軍,大破之。擊斃羌族首領,斬首萬余級。迅速打敗了侵擾關中地區的東羌和先零羌部落。戰後,董卓“拜郎中,賜縑九千匹”。而董卓在被封賞之後說到“為者則己,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後漢書)

經歷這場戰爭後的董卓仕途一帆風順,先後做過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隨後又升遷為西域戊己校尉。在這期間,董卓的作為在三國時期魏國史官王桀所書的《英雄志》中有所記載,就是“卓數討羌、胡,前後百余戰”。

“黃巾起義”後,已經因為張奐的緣故被罷官回家的董卓又被朝廷重新起用為東中郎將,替代鎮壓黃巾起義不力的盧植。而這場戰爭中的董卓表現很平庸,先是不願進兵作戰,後又在朝廷的催促下貿然展開了決戰,以至兵敗下曲陽,隨後被第二次罷官。

在董卓第二次被罷官之後不久,先零羌聯合袍罕、河關流民在北地發動了暴動,暴動首領伯玉、李文侯自立為將軍,他們殺了護羌校尉冷徵之後,推薦韓遂為首領。韓遂奪取了金城,殺掉了郡太守陳懿。

中平二年(185),韓遂軍威逼關中,京畿震駭。此時,朝廷用車騎將軍皇甫嵩率部迎敵。而董卓,也被朝廷第三次起用,任中郎將,受皇甫嵩節制。戰爭開始後不久,朝廷因不滿皇甫嵩進軍緩慢,而罷免。另派司空張溫統兵西涼,董卓被升遷為破虜將軍,從征於車騎將軍張溫。

之後漢朝官軍高歌猛進,負責正面進攻的周慎把韓遂圍在榆中城中,董卓向天水迂回,準備包抄韓遂。但此時的周慎開始剛愎自用,拒聽參贊孫堅的意見,猛撲金城,從而兵敗。由於周慎的失敗,董卓陷入了羌人的重圍。董卓截斷渭河蓄水,後決堤放水,大敗叛軍。也因此被封為邰鄉侯,食邑千戶,兵駐西涼。從而成為了漢末西涼軍系的領袖。

靈帝駕崩之後,外戚和宦官兩個利益團體發生了尖銳的對立。此時宗室的領袖人物劉虞尚在幽州,還沒有回到鬥爭中心。而以袁隗為首的士族集團,當時並沒有直接掌握軍隊,並且他們所代表的豪強地主們在內部也並不統一。

189年,大將軍何進以誅殺宦官為名,征召前將軍董卓進京。那為什麽這個時候選擇的是董卓,而不是同樣擁有強兵的皇普嵩或者其他將領呢?這兩個人都不是他所代表的外戚集團的將領。那麽在當時的形勢是只有董卓明確的表示要誅殺宦官,並且曾經上書朝廷,原文是:“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並據州郡,一書出門,便獲千金,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美田皆屬讓等,至使怨氣上蒸,妖賊窎起。臣前奉詔討於扶羅,將士饑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台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而董卓在接到何進的征召後,又第二次上書朝廷,表示要誅殺宦官,原文是:“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那麽從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董卓要誅殺宦官的決心是很堅定的,而當時的其他將領,要麽因為實力不濟,要麽因為明哲保身,在這個時候,都沒有明確的表示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