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嶽飛 墮落的天使(一)

邢衛華

嶽飛是南宋時代的人,而宋襄公則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所處時代相差了一千七百多年,把他倆放在一起論,似乎有點不挨邊。但歷史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可參、可比性,尤其是兩人所處均為戰爭頻繁的時代,也許看了兩人對戰爭的態度後,今人會在先人的戰爭觀面前,對自己的戰爭觀,多少有一點反省。

公元一一三零年七月,嶽飛以收復建康(今南京)之功,被南宋大本營任命為今江蘇通州、泰州鎮守使,座鎮泰州。時金為分裂打擊南宋,建立了偽齊政權,並為了穩定這個傀儡,大舉向南宋進攻。嶽飛奉命救楚州(今江蘇淮安),因兵力有限,被金兵阻擊在承州(今江蘇高郵)一線,苦戰多日,雖屢取勝,終不敵強,楚州守臣趙立,鎮撫使李彥先依次戰死。嶽飛退守泰州。

十一月,嶽飛帶領泰州百姓向江南撤退,金兵緊追不舍,途中數戰,軍中斷糧,時部下要求向隨行百姓及沿途村莊搶糧,嶽飛面對戰鬥力的不斷下降,於無奈中欲違背自己立下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治軍誓言,可這時卻有屬下指著不遠處剛剛被他們殺死的一片敵屍,提醒他那些不就是很好的食物麽?於是,嶽飛指揮士兵一擁而上,架鍋點火,飽餐一頓。轉自鐵血

這在嶽飛嫡孫嶽珂所著的《鄂國金佗稡編·卷第二十五·籲天辨誣卷之五·承楚辨》中,記得很清楚——

“先臣(即嶽飛)還師保泰,虜騎二十萬披城而陣。先臣獨以扶傷饑羸之卒,賈其勇於累戰之余,柴墟再捷,河流為丹。先臣率先士卒,身被兩槍,猶乘勝逐北。虜既退遁入柵,先臣盡護數十萬之生聚保柴墟……餉道無所從出。先臣乃刲屍繼廩”

刲,音虧,割殺,割取;割者,分解。

廩,儲存糧食的倉庫,代指存糧。

可見,嶽飛的那首著名的《滿江紅》中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並非只是暢敘豪情,而是真實經歷的真實寫照。

人吃人在南宋初年是個普遍現象,著名的抗金勁旅、令金兵聞風喪膽的“八字軍”,也是靠著腌人肉堅持作戰的。至於百姓相食,更是不勝言記,當時把人稱作“兩腳羊”,已和豬狗牛馬完全沒有分別了。

公元前六三八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去世後,兒子們爭權內亂,以致桓公的屍體生了蛆都沒人管。但桓公畢竟是個出色的政治家,早在十三年前就將準備讓其繼位的公子昭托付給了當時剛繼宋國君位的年青的宋襄公。此時,宋襄公看到齊國內亂,於是遍邀諸侯為子昭定君位,以完成齊桓公的囑托。雖最終只集合了三個小國的兵馬,但卻順利的幫齊國穩定了局面。回來後,宋襄公為了天下能保持長久的安定,邀請齊、楚來宋協商諸侯會盟事宜,在去邊城盂地會議前,宋國大臣都勸襄公帶些兵馬以防萬一。襄公說:“我們會盟目的就是為了不再打仗,怎麽自己倒帶軍隊去呢?”結果在會上因不同意楚成王做盟主,竟被對方給強行綁了駕。後又因這次綁駕受到鄭國的惡意羞辱引發戰爭,終與援鄭楚軍刀兵相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宋楚泓(hóng)水之戰。轉自鐵血

這場戰役所以著名,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大的規模或展示了什麽獨特的戰爭藝術,而是來於宋襄公對戰爭的態度,及這態度引發的悲劇性結局。

宋是小國,與楚這樣的大國交戰本就處於劣勢,若按戰爭原則,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就必需抓住對手的錯誤,或誘使、迫使對手出現錯誤,才能達到戰役目的。所以,當楚軍依仗人多勢眾,無視對岸嚴陣以待的宋軍,大白天就敢亂哄哄渡河時,宋軍主將就想趁其人馬渡過一半時發起攻擊,但宋襄公說:“仁義之師不擊半渡之旅。”當楚軍全部過河,正亂糟糟的整隊排陣時,宋軍主將又建議抓住這最後機會,但宋襄公說:“仁義之師不鼓不成列。”古人作戰,擊鼓為進,鳴金為退。等楚軍完全準備停當,一鼓作氣的以排山倒海之勢打過來的時侯,戰爭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不僅宋襄公的衛隊被全殲,連他自己也受了重傷,差點作了俘虜。從此之後,宋襄公就成了愚蠢的代名詞。

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盡管宋襄公沒有做過哪怕是一天名義上的盟主,反而為此喪師辱國,貽笑大方,但在《春秋》中,卻備受孔子推崇,因此,他的名字才被列入了春秋五霸中,是緊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

這是為什麽?

宋襄公回國後,受到多方指責:一說他不該以小國之力爭霸主;二說他不該受小辱而起刀兵;三說他不該以弱宋對強楚;四說他不該釋半渡而不擊;五說他不該放烏合而喪全師。但宋襄公卻對這種種責怪不以為然,反駁眾人道:轉自鐵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