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1章.鹿死誰手 第25節(第2/4頁)

太傅大人也找到我,希望車騎大將軍能為國家社稷著想,能遵從先帝的遺詔,能忠誠於當今天子。我滿口應承,答應他暫時駐兵函谷關,屯重兵於風陵和茅津渡口,等洛陽大局已定,我再相機撤出函谷關。太傅大人說,皇甫嵩已經兵臨潼關,再加上車騎大將軍的河東屯田兵,足夠威脅董卓了。

董卓迫於形勢,只好和士人妥協,和太傅大人共掌權柄。董卓不再堅持要求重新調整外放京官,同時,他在周毖、許靖等人的幫助下,開始征辟名士。董卓的手下都是武人,甚至相當一部分還是胡族將領,這些人沖鋒陷陣可以,治國就不行了。董卓要想在洛陽立足,要想執掌權柄,他就必須要得到士人的幫助。此次受到征辟的名士非常多,像鄭玄、荀爽、申屠璠、王謙、陳紀、韓融、鄭泰、何颙等人都名列其中。這些人裏有一部分是各地的名士,有一部分是大將軍何進的從事掾史,還有一部分是朝中大臣。象何颙、鄭泰等人,他們逃離洛陽的目的已經達到,只要有太傅大人的默許,再回來任職幫助董卓處理國事也未嘗不可。不管怎麽說,重振大漢還是每個士人最迫切的願望。

李瑋說,我注意到三件事。一是外任的京官都是袁府的門生故吏,多集中在司隸、冀州、兗州、豫州和南陽郡一帶。太傅袁隗這種安排,明顯就有膨脹自己權勢的意圖。將來士人們如果把董卓逼離了洛陽,掌控洛陽的是不是就是袁閥呢?

二是今日的董卓就象昨日的何進。因為自身的身份局限無法得到士人的認同和誠心幫助,結果一旦執掌國家權柄的時候,他們就陷入了不得不依靠士人而又不得不和士人針鋒相對的矛盾裏。洛陽大亂,何進和奸閹懼亡,大漢皇統更替,士人在這中間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就是他們在一直操控著洛陽的局勢和大漢國的命運。那麽由何進的事來推斷,今日洛陽士人的逃離和董卓的妥協是不是預示著下一次洛陽的大亂呢?

第三件事就是大人的權勢已經成為決定大漢國命運的巨大力量,這次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平息洛陽動亂就是一個例證。現在大漢國有大人、董卓和以袁隗為首的士人三大權勢。董卓剛剛崛起於洛陽,沒有根基,再加上有士人的掣肘,不足為慮,真正能和大人相抗衡的是士人,所以大人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北疆的未來和大漢社稷的安危?

李瑋在書中還對漢北郡的事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反對把胡族全部列入漢籍。原漢軍中的許多胡族將領這次都要被封部落小王,這些人為大漢國建下了赫赫功勛,他們和他們的族人當然可以成為大漢子民。但原鮮卑國的部落不行,匈奴人不行,尤其是匈奴人,飽受我大漢皇恩,竟然還屢屢謀反。這種胡人目前還不能列入漢籍,享受和大漢子民一樣的待遇。至於在漢北郡劃分郡縣的事,李瑋不同意。李瑋認為胡人是遊牧民族,有自己的生活習俗,強行劃分郡縣居住,必定會引起胡人的不滿和抵制,所以漢北郡的治理還是等九大部落王各歸領地後,協商解決。對於在漢北郡和邊郡之間建立大市的事,李瑋非常贊同,他建議李弘可以建立一個都尉府,專門負責此事。李瑋說,早期和我們交往密切的商賈都已經得到我的通告,他們將在近期內陸續派人北上邊郡建市互貿。

李瑋在書中特意提到了盧植的事。滿朝文武,上百大臣,只有盧植一人在嘉德殿上提出了反對廢黜之議,此事非常古怪。作為尚書令的盧植,天天都和太傅大人議事,洛陽的事他肯定有份參予,那他為什麽突然和袁隗決裂?為什麽要匆忙出京?為什麽要先到晉陽?李瑋說,我懷疑他是袁隗故意遣送出京,以便將來洛陽有變高舉征伐大旗的人。

李瑋在書信中最後說道,前期太後重召奸閹入宮的事我沒有稟報大人,主要是考慮到遠征大戰剛剛開始,實在不宜動搖軍心。只是我沒想到洛陽局勢隨著奸閹入宮竟然急劇惡化,短短數天之後便發生驚天巨變,差點給遠征造成了滅頂之災,這個不可饒恕的罪責請大人予以責罰。

李弘看完書信後,急召鮮於輔、玉石、楊鳳、田豫、田疇議事。眾人都被洛陽的事所震駭,鮮於輔不禁驚嘆出聲:“大人幸好把仲淵留在河東,否則我們現在非常危險了。”

李弘說,北疆以外的事我們不要管了,知道就行。仲淵如果不能應付,自然會提前向我們發出警告。現在最重要的是迅速穩定漢北郡,北遷胡族,以免洛陽再亂,讓我們首尾不能兼顧。打仗的事暫時交給徐榮負責,我們全力以赴,爭取在冬天來臨之前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