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1章.長河落日 第5節

大漢建興六年(公元202年),十一月。

按照大漢《上計律》,“計斷九月”,各地郡縣每年度的各項統計數據到九月底截止,到了十月初,各縣令(長)要將該縣戶口、墾田、錢谷、刑獄狀況等編制為計簿(又叫“集薄”),呈送郡國。根據各屬縣的計簿,郡國長官再編制郡國的計簿,上報朝廷,朝廷則據此評定地方行政長官的政績,予以獎懲。

各州刺史部的上計官吏一般都由長史、治中等主要從事組成,而各郡國的上計官吏則由郡丞為首,帶著長史、計曹掾史等一幫僚屬上京。

各地奉計的官吏除了要把上計文書送到京師,接受朝廷的審核、詢問外,還要參與朝廷在歲首舉行的一系列祭祀、慶典活動,所以他們在歲終前必須趕到京師。邊遠州郡因為距離京師遙遠,十月初的時候,上計吏就要動身了。

十一月上,各地郡國上計吏陸續到達京都。

最早趕到長安的是青州平原郡的上計吏。大鴻臚袁耀出城迎接,以迎諸侯王之禮接待,這讓上計官吏們受寵若驚,感激涕零。

隨同平原郡上計吏一起趕到京都的還有太守禰衡。早在去年,朝廷就下旨征召禰衡回京,但禰衡找了一大堆理由,拒絕回京任職。這次京城形勢不一樣了,太仆孔融數次書信催促,禰衡匆忙回京。

禰衡看到迎賓禮儀規格極高,非常驚訝。“郡計吏抵京,大鴻臚以迎諸侯之禮相待,也只有光武皇帝朝曾經出現過。今日各地郡計吏再享此等殊榮,敢不誓死報效。”

“陛下和長公主殿下說,大漢能逐漸走向中興,各地州郡官吏勞苦功高,以此禮相迎並不為過。”袁耀笑道,“陛下還下旨,以後郡計吏進京,皆以此禮相迎,不能有絲毫的怠慢。”

禰衡和袁耀並不熟悉,兩人稍稍客氣了一番,相攜進城。

長安城裏人聲鼎沸,車馬川流不息,非常熱鬧。禰衡在馬車上不停地四處觀望,“未央宮還要多長時間才能修復完畢?”

“未央宮的重建剛剛開始,估計要到明、後年才能結束。”袁耀指著大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說道,“今年,朝廷主要重建了高祖、世祖宗廟,修繕了諸府府衙。現在外朝諸府正在搬遷,估計這個月底就能從櫟陽全部搬到長安。”

禰衡微微皺眉,臉上顯出一絲憂色。陛下和長公主一直待在櫟陽宮,那尚書台、中書監、侍中寺三府大吏也就一直在櫟陽宮處理公務。此刻朝堂上正是風雨欲來之時,外朝和內朝卻分居長央和櫟陽兩地,涇渭分明,這是不是預示著什麽?

禰衡在孔融的信中,已經知道袁耀在經學和明堂制度上的立場,所以兩人除了偶爾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以外,各自保持沉默。

一行人到達郡抵寓。郡抵寓是專供郡國上計吏住的館舍,坐落在長安城西的直城門大道附近,距離未央宮和諸府官署很近,著名的“北闕甲第”也坐落此處。(北闕即是指未央宮北面的玄武闕。這裏有少數皇戚貴親、重臣顯宦的宅邸,俗稱“北闕甲第”。)

袁耀告辭禰衡,驅車而去,其屬官負責安排他們的起居和日程。隨同上計吏到京的人比較多,有郡國舉薦的“孝廉”或“茂才”,這些人要到郎署任職;有詔令郡國選拔的優秀的中級官吏,這些人供朝廷諸府征辟;還有一些品學兼優的年輕士子,這些人送到太常府,由祭酒安排到太學學習。另外上計吏還帶了郡國貢奉給天子的土特產品,這是定制的,必須要給。

大鴻臚府的屬官把事情交待清楚了,正準備離開,禰衡把他叫住了,請他把自己送到禦史台。返京大臣回來後,首先要到禦史台報到,通過禦史台向皇帝遞交一封述職奏章。禰衡也是初到長安,分不清東南西北。本來他可以請袁耀把自己送到禦史台,但袁耀位列九卿,級別比他高很多,他不好開口。

禰衡在禦史台見到了陳好。兩個人早年在晉陽就相識,彼此談得來,關系不錯。陳好拉著他閑聊了一會兒,並給他介紹了治書禦史郗慮。

郗慮三十多歲,相貌很普通,看上去文質彬彬的,一團和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聲音和笑容。他說話很慢,聲音很溫和,聽上去如沐春風,很舒服,而他的笑容恰恰給人一種春風滿面的感覺。

初次見面,禰衡冷聲冷語,沒有給他半分好臉色。郗慮不以為意,說了一番恭維話。陳好很尷尬,送禰衡出去的時候,不高興地說道:“你還要在京城裏混,不能隨隨便便得罪人。你是不是打算到河西敦煌去做太守?”

禰衡嗤之以鼻,“話不投機半句多,我看到他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