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1章.長河落日 第48節

丞相李瑋被刺,震動了長安。

長公主下令,調五百南軍衛士保護李瑋的府邸和家眷,並請城門校尉何林親自負責李瑋的安全。

這場刺殺讓李瑋成為朝廷全力保護的對象,同時也讓朝野上下都知道了朝廷改制的決心。現在就算殺了李瑋,長公主也要繼續改制,絕不會半途而廢了。

正月十三,在長公主的勸說和威逼下,大臣們同意修改國策。

丞相李瑋隨即提出了三個改制原則,隆禮重法,重本抑末,和諧穩定,國策的修改要在這三個原則上進行。

大臣們沒有異議,一致同意。

太傅楊彪、太仆卿崔琰、少府卿許靖等人根據李瑋的改制之策,也擬定了一個改制方案,但這個方案因為修改力度太小,遭到了丞相李瑋等大臣的猛烈抨擊。

正月十四,長公主下旨,命令丞相李瑋即刻重訂改制方案,以便第二天和百名門閥富豪、官僚士人共同商討改制之策。

當天晚上,李瑋拿出了第二個改制之策。

此刻距離第二天朝議只剩下四個時辰了,太傅楊彪等人根本沒有時間再做商討,只能勉強接受。

正月十五的麒麟殿議政是“國”和“民”在利益上的直接爭奪。大臣們為了朝廷利益,必須和天子、長公主保持一致,這是最起碼的原則。

正月十五,未央宮,麒麟殿。

長公主親自主持議事。

丞相李瑋、大司馬徐榮、太傅楊彪、太尉張燕、禦史大夫荀攸等二十名公卿大臣出席議事。

鄭玄、王剪、許劭、胡昭、淳於嘉、劉和、楊奇、司馬防、趙溫、張喜等二十名鴻儒、大儒、老臣、名士出席議事。

徐陵、麴忠、衛固、崔林、王晨、韓銘、荀正等二十名“官商士”一體的大門閥、大商賈、大世族家主出席議事。

其它諸如皇親國戚、州郡縣官吏、各地高門大族和富豪、普通商賈、享有軍功爵的士家代表大約五十多人出席了議事。

一百多人聚焦在麒麟殿上,共商中興大計。

大司馬徐榮詳細解說了當前天下形勢,朝廷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表述了改制的急迫性和必要性,闡述了朝廷的三個改制原則,希望通過這場辯議,擬定一套能迅速促進中興大業發展的國策。

接著丞相李瑋仔細講解了朝廷的改制之策,學術、政事、民事、兵事等等無一不包,洋洋灑灑講了一下午。但最後歸根到底,重點就是鹽鐵官營和限田罰租。

李瑋剛剛說完,晉陽大學堂祭酒王剪馬上站了起來,對朝廷的鹽鐵官營之策予以駁斥。其中心論點就是與民奪利,認為鹽鐵官營違背了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淳樸的社會風氣,引誘百姓走向背義而趨利的道路。

李瑋針鋒相對,鹽鐵放開,導致國庫空虛,軍資不足。軍隊既無力戍邊,又無力平叛,天下何時才能穩定?只有實行鹽鐵官營,酒榷專賣,均輸平準,才能增加國庫收入,迅速平定天下。鹽、鐵之利是國家財賦的命脈,絕不能完全放開。

爭論就此開始,雙方唇槍舌劍,針鋒相對。

“義”和“利”,誰更重要?

門閥大儒們認為,鹽鐵官營是與民爭利,產生了“本”虧“末”盛,驕奢貪鄙,百姓貧困等一系列弊端,主張“抑末利而開仁義”,強調禮儀教化,“義”比“利”更重要。

朝廷認為現在國庫虧空,天下分裂,社稷和百姓都掙紮在生死線上,奢談這種沒有“利”的“義”有什麽意義?難道憑“義”能平定叛逆,穩定邊疆?能讓百姓吃飽穿暖?

社稷和財賦,應該是什麽關系?

門閥大儒們認為,國富不如民富。朝廷如果鹽鐵官營,必然“利蓄而怨積”,朝廷應該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使鹽鐵經營良好運轉獲取最大利益,使社稷各階層都能從中受益。

朝廷則強調社稷利益至上,認為朝廷應該占有社稷最大財富。如果民比國富,則民強國弱,不利於社稷穩定,而國富國強,則能威儀四海,天下莫不臣服。鹽鐵官營,可以讓朝廷控制社稷命脈,確保社稷穩定。

“本”與“末”如何定位?

農耕為本,工商為末,朝廷實施鹽鐵官營,本質上就是崇末抑本,妨礙了農耕發展。

朝廷則認為,本末之間本來就是相互依賴的關系,百姓生活所需的“養生送終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無末利,則本業無所業”,只有農商交易,才能“以利本末”。鹽鐵官營,並沒有妨礙農、商並重的國策。

生產和消費的嚴重失衡是導致百姓窮苦的主要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