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鎖廳試(第2/2頁)

※※※

國子監前圈起一圈柵欄,送行的家人只能送到柵門前,進去柵門後,滿眼便只是等候入場的士子了。

五更鼓響,國子監便開門了,維持秩序的巡鋪兵丁開始列隊,負責考務的禮部官員也在門前列隊,每人手裏舉了一塊牌子。有官員在門前大聲叫道:“照你們名狀北面的字,找到相應的考務,迅速列隊站好,一刻鐘後,開始依次進場。”

陳恪仔細看那些牌子,上面按照千字文的順序,寫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之類。他從懷裏掏出自己的名狀,翻到背面一看,有個‘秋字十五’,宋端平和四郎五郎也各有序號,四人擊了掌,便各自去排隊了。

陳恪往第二十一個走去,看到了呂惠卿,還有不少認識的同年,紛紛打起了招呼……參加國子監考試的,不是監生就是太學生,像他這樣的名人,自然很多人識得。

說著話,不知不覺天光大亮,終於輪到陳恪他們入場了。那名打著‘秋’字牌的禮部官員,引導著他們這一組四十人,進入國子監的大門。大門內,有官員對照名冊,嚴格盤查考生,姓名、籍貫、年齡,相貌等等,都要詢問查看,以防有人替考。

待所有人都驗明正身,那打牌的官員,便帶著他們繼續往裏,拐到左側一個臨時搭建起來的棚子裏。

那官員這才擱下牌子,板著臉對眾人道:“待會要參拜至聖先師,爾等須沐浴更衣。你們有一盞茶時間沐浴,到出口處領取自己的物品。”

這不是什麽新規,考生們之前早有耳聞,便開始脫衣服了。但不免讓人感到有些荒謬,這到底是考場還是澡堂子?

其實,這是防備夾帶的一種手段。與代考一樣,夾帶也是科舉常見的舞弊方式,花樣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唐代考生進場時,不僅要把攜帶的物品檢查一番,看看有沒有挾帶,還要被上下裏外、全身搜索一遍。官吏、士兵一個個長呼短喝,讓文弱書生們心悸膽寒,對於這種搜檢,頗有骨氣的人就感覺受不了,認為這是對他們人格的侮辱。

到了本朝,隨著科舉考試的競爭程度越來越激烈,對入場考生的搜檢也越來越嚴格。開國之初,為了嚴明考紀,要求進場考生都必須把盤結的頭發松開,解開所有的衣服,還要掏耳朵和鼻子,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裏塞紙條之類。對於這種搜檢方式,很多考生都感覺無法接受,他們紛紛表示抗議,不少考生看到這種搜檢,立即拂袖而去,放棄參加鄉試的資格。朝廷大臣也認為這種搜檢過分了,這確實是對讀書人不夠尊重。

鑒於有這麽多反對意見,朝廷最後想出了一個折中的做法,要求入場的考生都在指定的場所沐浴,然後穿上由官方提供統一衣服。趁著考生洗澡的功夫,監考人員也能仔細檢查他們攜帶的物品。這樣,既可以防止考生夾帶,也保住了考生的面子,達到‘既可防濫,且不虧禮’的良好效果。

但這種搜檢方式既費時,還需要大量的物力支持,也只有不差錢且寵愛讀書人的宋朝,才會一直這樣做。

澡堂的設計也很有意思,四根粗大的竹管,橫貫棚頂,竹管上有一排細孔,待考生赤條條站在下面時,便聽到水流聲,不一會兒,細孔便噴出水來,竟然是淋浴,而且還是溫水……

當然,想痛痛快快洗個澡是不可能的,在官員的催促下,陳恪他們簡單的一沖洗,便出到外面,用毛巾擦幹身子,領取衣物……貢院提供的內外衣只有大小兩個號,好在漢人穿衣講究寬松,都能湊合一下。

陳恪看著穿在身上短了一截的儒袍,感覺十分別扭,但當他見到五郎那一身後,就覺著自己這一身,還算相當湊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