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二章 狀元島(上)(第2/2頁)

在兩人右側,藤原賴通的側室秋月宮,正在表演日本的茶藝。她身上繡滿了鳥、樹圖案,卻薄如蠶翼的十二單,顯然要比尋常公卿所穿的輕盈許多,當然價格之高昂,也只有關白家可以承受。

看秋月宮賣力表演整套茶藝,陳恪表面不露聲色,暗地直撇嘴,心說這技術比起我那小霜兒,可差得太遠了。

但是身為全日本的偶像,陳恪自然失禮不得。秋月宮輕將茶碗轉兩下,將茶碗上的花紋圖案對著他,這是獻茶的唐禮。陳恪自然也以唐禮應之……雙手接過茶碗,輕輕轉上兩圍,將碗上花紋圖案對著獻茶人,又把茶碗舉至額齊,表示還禮。

這才端起茶杯,一臉陶醉的嗅著茶香,結果被那香氣濃郁的茶湯,熏得險些打了噴嚏。他是忍了又忍,才將那個毀形象的噴嚏憋下來。

然後‘三轉茶碗輕吸慢品’,即分三次喝盡。飲茶時口中還要發出吱吱聲,表示喝得很香,以示對主人的欣賞和贊揚……這可不是唐禮,而是日本人自創的,與古羅馬人在宴會上,要使勁打嗝一個道理。

奉茶完畢,藤原賴通這才提筆,緩緩寫起一些臨別之語。與藤原經清一樣,他也只認識漢字,不會說漢話。陳恪在京都期間,都是由精通漢語的和尚做翻譯,但這次談話,關白大人顯然不想讓旁人參與。

陳恪也提筆回應,字裏行間洋溢著感謝之情。

這讓藤原賴通感到很有面子,笑著問他:‘對扶桑的看法如何?’

陳恪想了想,提筆寫道: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甕儲清酒,金刀膾素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這其實是明朝時候,倭國使者答裏麻的《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一詩,十足的自吹自擂,結果被朱元璋當場就削了個半死。

他媽的,小小倭國,竟然敢以漢唐正統自居,豈不是笑我中華已經不純?

但陳恪用來拍藤原賴通的馬屁,就再合適不過了。果然見老頭喜得胡子直翹,連連叫好,又連稱不敢當,半晌才小心翼翼的問道:‘大人的詩真是絕妙,老朽喜愛之極,只是不知這‘金刀膾素鱗’之句何意?’’

陳恪這才意識到,奶奶的,這幫孫子是吃素的。這時候,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告訴他‘素鱗’不是魚,是指你們用大米做得魚餅。這玩意兒是平安時代的著名點心,不過沒人用金刀去割。當然,詩人們,本來就是浪漫不拘的,適當誇張也是允許的。

不過他沒有這樣輕易應付過去,而是選了個較難的辦法。只見他寫道:‘我在長岡城吃過一道名菜,曰‘魚生’,印象深刻……’

公卿們不吃這道菜,已經有幾十年了。以至於藤原賴通好一會兒才想起來。也得虧他快七十了,要是換那些短命鬼,都沒聽說過什麽是魚生。

既然陳恪提到,他自然要給出解釋,否則人家還以為日本人小氣呢。藤原賴通寫道:‘公卿遵旨不食。’

‘武士可食?’

‘可。’

‘那太可惜了……’陳恪輕輕一嘆。

‘為何?’藤原賴通不解道。

‘食魚長生。’陳恪給出答案。

“啊!”藤原賴通的臉上,浮現出一種‘多年便秘、一朝通暢’的感覺,他先是激動的嘰嘰咕咕一頓,然後竟俯身給陳恪施禮。

陳恪倒也沒扶他,加上語言不通,也沒廢話,就生受了這位關白一拜。只是在紙上寫道:‘關白這是為何?’

‘多謝大人解開困擾老朽多年的謎團。’藤原賴通一臉激動的寫道:‘公卿的壽命,不及武士一半,原來是因為,沒有吃魚啊!’

‘何止如此?’陳恪搖搖頭,把這些家夥作死的行為,列了幾條出來。他確實有心讓日本公卿能健康長壽起來。

不這樣,怎麽跟那些吃嘛嘛香、如狼似虎的武士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