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八章 雲詭(上)

碧浪軒中,歐陽修自嘲的笑道:“使相之位何曾如現在這般,成了坐不住的火爐子,短短一年不到,便走馬燈似的換了三任?”

“這背後有何關節?”陳恪輕聲問道。

“還不是裁軍鬧得。”歐陽修淡淡道:“裁軍雖然是樞密院的事,但使相管著財政,他手緊一緊,就得多幾萬人解甲歸田。他手松一松,這些人就能留下。在裁軍已成定局的情況下,使相的態度決定一切。”

“這麽說,樞密院是不配合朝廷裁軍了?”陳恪微微皺眉道。

“朝廷也就是幾座宮殿、幾個衙門罷了、飯還是分鍋吃的。”歐陽修搖搖頭道:“但是朝廷的米,開始不夠下鍋了。前年,朝廷歲入一億一千萬貫,但支出卻有一億兩千萬貫,已經入不敷出了。而朝廷計劃在去年開始,開動幾項大的河工。其中永濟河和靈渠的工程已經動工,這使去歲的赤字,一下拉高到四千萬貫,朝廷不得不動用經年庫藏。但若是下一項更大的河工開始,只怕庫藏也會告罄。到時候,朝廷只能向百姓伸手,寅吃卯糧,禍國殃民啊!”

老歐陽沒有正面回答陳恪,但表達的意思更豐富:“此等情形之下,朝廷不得不削減開支,對此總管財政的三司,自然雙手贊成。但是這一刀從哪切?切到誰,都會痛,都不願挨上這一刀。”

朝廷的支出,大頭從來只有三項,一是軍事方面的、包括軍餉、軍備、軍需等。一是行政方面,包括官俸、吏員薪水、行政費用等。一是皇家的各項開銷,包括皇室的用度、各種禮儀、賞賜等。

基本上,這三項的比例是,軍費占七成,官費占兩成,宮用占一成……這一成中,還有大半是各種祭祀典禮、以及對百官的賞賜之費。

要想削減開銷,只有從這三方面下手,但是皇家的開銷,已經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了。作為千古仁君,趙禎早已削減宮裏各項不必要的開支,每年地方進宮的綾羅絲綢、珠寶珍玩也都減少三分之二,他本人更是四季常服、不過八套,換幹洗濕,衣無新色。推衣衣之宗室使臣官吏將士,節用用之祿餉軍國之需,無時不念國步之艱,民生之難。讓誰也不好意思再說,陛下您在省省吧……

那麽只能在行政和軍事方面開刀。範仲淹的慶歷新政,就是向朝廷的冗官開刀,希望削減行政方面的開支……大宋朝的官員們又胖又肥、每年都漲工資,而且還引經據典連帶著他們的子孫後代、門客親戚都享受各種福利,簡直沒有天理了,不改更沒天理。

但結果如何,慶歷黨人迅速從百官偶像,轉變為整個官僚階層的敵人,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教訓是極其慘痛的,以至於後面的數任宰相,都不敢再觸碰這個禁區。但財政問題不能不解決,官家又不同意再增加百姓負擔,所以只能向軍費開刀了。

宋朝的軍費,一年高達八九千萬貫,是財政支出的絕對大頭,朝它開刀也是理所當然的。

削減軍費的方法,就是裁軍。裁軍之議,由前任宰相文彥博提出,當時圍繞著裁軍與否,朝廷還進行了一番激烈的大討論。支持裁軍的官員認為,天下承平已久,兵員數量卻有增無減,等於是朝廷拿出八成財政收入,養了一大群閑人,實在沒什麽用,所以可以裁撤。

反對裁軍的人卻啐道,你們這群蠢材,知道‘募兵制’是我們的國策麽?所謂‘募兵制’,簡單的說,就是在水旱年、民不聊生時,政府出面,把災民們都收編成軍人。讓他們當兵吃糧,為國家出力。對於已然造反的農民起義,也大都采取招安,收編為朝廷的軍隊,自然就沒有造反了。

所以說,後世不理解宋江,認為他是窩囊的投降派,實際上是不了解宋朝的情況。在宋朝,造反者大都是奔著招安去的,老宋不過是隨大流罷了。

這項制度的始作俑者,開國皇帝趙匡胤曾得意的說,這樣可以讓國家‘發生叛亂時,有亂兵而無亂民;在災年時,有亂民而無亂兵。”他的天下,怎樣折騰都出不了大事。

必須要承認,這一手很有用,乃至大宋開國百年來,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叛亂。所以反對派說,軍隊就是用來吸收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如果隨意裁軍,那麽玩慣了刀槍、滿身戾氣的軍漢回到地方,是要滋事鬧事,影響社會穩定的。

雙方展開激烈爭論,因為什麽時間都是保守派居多,所以反對裁軍的意見占了上風。而且官家也怕裁軍之後,各地治安急劇下降,眼看裁軍之議就要泡湯……

但這時,文彥博得到了西府長官的支持。當時的樞密使還是龐籍。龐相公雖然在後世戲台上是個大白臉,但事實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官。他也認朝廷的冗兵之患太甚,應當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