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三章 問渠哪得清如許(上)(第2/2頁)

步子太大扯到蛋,這些事情要以後慢慢做,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朱子的思想融會貫通,形成一套適合華夏的新儒學,陳恪是不會貿然注疏的。

不過僅僅是這本加了料的《尚書偽經考》,就足以讓他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了。

汴京城、乃至大宋朝的讀書人,早就知道陳恪在經筵上講《尚書》是偽經,但具體講的什麽,卻不得而知了。許多人不服氣,想要駁倒陳恪、捍衛道統,從而一舉成名。許多人純粹出於好奇,想要看看到底是何高論,竟然對著皇帝和百官連講一月……

無論抱著何等心態,但凡稍稍關心窗外事的讀書人,都動了看看這本書的念頭。而且這本書,還格外好買,幾乎是在第一時間,便出現在汴京城大大小小的書店,最醒目的位置。

過了最多兩三天,洛陽、應天、大名、成都、江寧、蘇州……甚至福州、廣州的書店中,也出現了這本書的影子,而且皆是擺在最醒目的位置。對於如今的陳恪來說,就是一本用腳寫出來的書,他也能用商業手段將其大賣。

大宋朝的文教之盛歷代難及,僅汴京城就有書店三百家,洛陽、江寧之類的大城市,也有上百家之多,結果初版刊行的五千冊,僅夠在各地的書店鋪貨。且只是第一天,就全部賣光。頓時,該書便被書商們吹噓成‘廣受好評、洛陽紙貴’的神作,更加勾起讀書人的興趣。

人就是這樣,你堆一堆放在那兒,可能沒人稀罕,但要是一下賣斷貨,別人弄到你弄不到,就渾身難受。

於是各地的訂單雪片般飛到汴京,匯總起來竟足足有五萬冊之多。幸好擁有此書版權的汴京印書社,早就加班加點的開印,將一車車嶄新的書籍,發往全國各地,這場饑渴營銷,才不至於弄巧成拙。

所謂‘版權’一詞,就是出自宋朝。這年代,每一頁書都來自一塊雕版,而所有的雕版,都必須先在官府審查登記。檢查沒有犯忌諱的內容後,官府會在邊角空白處,刻下一個印章,證明此書版權受官府的監督保護。任何盜版的行為,都會受到官府的追究。

為了保護行業的利益,各地的出版行會,會監督各家書店,不得出售盜版書籍,所以在城市中,基本上沒有盜版書籍出售。但城市之外,還有廣闊的鄉鎮,那裏是官府鞭長莫及、行會有心無力之地。許多專事盜版的黑書坊就藏身其間,生產了大量粗制濫造、別字百出的盜版書。但因為其便宜,對廣大貧寒士子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他們甚至很清楚,哪家盜版的錯字少、紙質好。

這讓大宋朝寫書的人十分難受,卻又無可奈何。

但對陳恪來說不是問題,他授意汴京印書社,又出了一批簡裝版,專門銷往廣大鄉鎮,價錢賣的比盜版還便宜。誰盜了他的書,算是倒八輩子血黴了……

當然這種反盜版手段,也只限於陳恪這種背靠商業帝國,且出書不為賺錢、不怕賠錢的家夥才能用。

好在這書賣的實在紅火,一個冬天,一版再版,精裝、平裝加簡裝,一共賣出二十幾萬冊,創造了大宋朝《十三經》等應試教材之外的銷量記錄。

到了年底,印書社一算,不僅收回了成本,還凈賺了兩萬貫。陳恪一高興,盡數賞給書社員工,算是對他們半年來辛勤工作的獎勵了。

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足夠書社上下六百員工,過一個肥年了。自然人人感恩戴德,只是恨得周定坤牙根癢癢:“不是說好了節約開支麽?”

“不能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吧?”陳恪自知理虧,打個哈哈道:“對了,阿齊茲那廝終於到了,你和我去接一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