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四章 為有源頭活水來(中)

其實陳恪的‘譯書換黃金’,只是當年阿拉伯君王那套的縮水版。

阿拉伯人是以黃金換書稿,陳恪卻是用黃金換成書。書稿和成書的重量,相差何止一倍?

雖然一本書的分量不一定,一個翻譯家一年的工作量卻是一定的。陳恪盡管還不知道,那些阿拉伯學者的效率如何,但知道後世翻譯大家傅雷自述‘初稿每天譯千字上下,第二次修改,一天也只能改三千余字,幾等重譯。’

另一位翻譯大家草嬰,一年三百六十天,一時不輟,每天的翻譯速度也只有一千字。

那時翻譯的技術條件,和現在相差不大,傅雷和草嬰的水平,絕不差於這些阿拉伯學者。阿拉伯人又是出了名的慢性子,所以一年連翻帶修,絕對不會超過三十萬字的產出。

三十萬字印成書有多重,汴京書局有準確數字——以目前的紙質和印刷水平,就算加上書皮,平均是兩斤重。

因為市面上銅錢暴增,導致物價上漲,或者說銅錢貶值,兩斤黃金大概折錢五百貫……這一點,也是陳恪最受爭議的地方,人們普遍認為,滇銅入京,導致富戶大量拋出貯藏的銅錢。雖然‘錢荒’得解,但物價也隨之上揚。陳恪發給阿拉伯人每月十貫的津貼,其實只相當於四年前的七八貫。

只是人們不理解,為何明明物價上漲、錢不值錢,但大家的日子卻似乎普遍好過了不少呢?政府的稅收也有所增加。也幸虧如此,陳恪才只背了個罵名,沒有遭到實質性的攻擊。

言歸正傳,五百貫錢確實不少,但也不算太多……與陳恪這個品級的官員,年收入大致相當。這些頂級的學者,漂洋過海來到大宋,嘔心瀝血一年,才賺五十萬,陳恪甚至覺著,有些對不起他們。

當年的阿拉伯帝國之所以承受不起,是因為百年翻譯運動,已經成了一個翻譯階層,好幾萬學者專門從事翻譯工作,就是座金山,也讓他們搬空了。

而陳恪這邊,不過區區幾十人,還不會對他造成太大壓力。就算將來阿拉伯學者再增加幾十倍,他緊緊腰帶,也能頂得住。

但是他的財務官指出,他的破產危機並不遙遠——真能導致他破產的,是宋朝人得知此事後,必然會加入進來。宋朝數百萬讀書人,只有極少部分做官經商、生活優渥的。絕大部分都生活貧寒,甚至前途無望,是絕對無法抵擋這份既體面、又高薪的誘惑的。

到時候,要求加入翻譯大軍的讀書人蜂擁而至,你是答應不答應?不答應,翻譯運動的意義何在?你在大宋的名聲也要毀掉了。答應,迅速破產是一定的……

“你以為翻譯書籍是那麽簡單?光學會阿語是沒有用的,你還得成為這個學科的專家,才能將這個學科的著作翻譯成文。”陳恪卻搖頭笑道:“哪怕是天才,不下七八年以上的苦功夫,也沒有可能做到。”

“大人這是自誇吧?”周定坤狐疑道:“你好像學習阿拉伯語才一年多,就能開始翻譯《幾何原本》了。”

陳恪直翻白眼,心說,那都是後世的中學知識好不好?可別人腦子裏,都是空白一片啊!

“就這樣定了吧。”陳恪不再解釋,斬釘截鐵道:“我這輩子賺到所有的錢,都投在這件事上,也絕不後悔!”

“……”見主人決心已定,周定坤不再煩言,相反他定定望著陳恪,許久才用猶太語輕聲道:“不知道你是不是我們一賜樂業人彌賽亞。但你一定是宋人的彌賽亞。”

“你說什麽?”陳恪還沒把學習猶太語,提上日程。

“我是說,在我們猶太人眼中,知識就是財富。”周定坤道:“裝在腦子裏的知識,是誰也奪不走的財富。”

“是吧。”陳恪笑道:“所以你回去問問李維和蘭必,是否能贊助我一下?”

“哈……”周定坤失笑道:“原來大人也有不逞英雄的時候。”

“眾人拾柴火焰高麽。”陳恪無奈笑道:“再說了,他們何其精明,怎會不知贊助文化的好處?”

“如果是官方的行為,他們應該更樂意掏錢。”周定坤的職業操守沒的說,既然是陳恪的財務官,自然要站在他的角度算計。

“幾年之內,是別指望了。”陳恪搖頭道:“看看將來吧……”

“那他們恐怕不會掏多少錢。”周定坤嘆口氣,壓低聲音道:“說句不當說的話,大人,李維和拉比,都對那位獲勝的信心不足,所以他們寧肯把賺來的錢投到南洋去。”

“這也是人之常情。”陳恪並不在意道:“這個錢,我自也並非出不起,但那樣太紮眼,所以我想成立個專項專項基金會,翻譯書稿的獎金,從這個基金會裏出。他們不一定非要出多少錢,主要是幫我分擔一下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