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七章 舌戰金殿!(第2/5頁)

聽他這意思,合著眾大人都白爭了,徐渭道:“有什麽話,不妨向眾大人講清楚。”說完便躬身退回簾後。

※※※

沈默便起身對眾大人拱手道:“下官的意思是,其實這件事,既不違反祖制,也不會產生花費,更不會引來海民與倭寇的勾結,實在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任誰都知道該如何選擇的。”

他這話軟中帶刺,分明是在與李尚書唱反調,李默自然不爽至極,但沈默沒捅破那層窗戶紙,他也不好撕破面皮,只能悶聲道:“黃口小兒,不知天高地厚……片板不下海,這是太祖爺的祖制,難道你不知道麽?”

“下官還是知道的。”沈默暗嘆一聲道:‘真是想低調都不行……’便揚眉侃侃而談道:“下官查閱國初資料,見太祖爺關於禁海的諭令,共有六道,諸位大人請聽仔細——洪武四年,‘禁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十四年,‘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十七年,‘派信國公湯和巡視浙閩,禁民入海捕魚。’二十三年,‘詔戶部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火藥、兵器等物不許出番。’二十七年,‘敢有私下諸番互市悉治重法。”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他吐字清晰,語調舒緩,讓人聽著就很舒服。

“太祖祖訓諸位大人都比你熟。”李默不悅道:“從頭到尾都是禁,難道你自己沒聽出來麽?”

“是禁不錯。”沈默不慌不忙道:“但睿智如李大人,一定聽出了其中的變化來。”

“什麽變化?”李默垂下眼皮道:“我沒聽出來!”

沈默笑道:“您沒有感覺到,禁令是不斷放寬的麽?所謂‘片板不下海’,只是洪武四年第一道諭旨的通俗說法,如果太祖爺真想將其作為鐵打的祖訓,何必還要下另外五道不同的諭旨呢?”

“大膽!你敢質疑太祖爺?”李默的黨羽,大理寺卿周昀須發皆張道:“陛下,臣請金甲衛士,錘死這個公開汙蔑祖訓的小奸臣!”

沈默面無懼色,冷笑道:“我是在用心鉆研體會太祖爺的聖意,以免有人總是拿著似是而非的祖訓來嚇唬人!”李默都罵他‘小奸臣’了,便是徹底撕破臉,沈默豈能再跟他客氣?

大殿中的火藥味正濃,便聽到‘鐺……’的一聲磬響,爭執聲登時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識望向那道紗幔,大殿裏死一般的沉寂。

終於,一個悠然的聲音打破了寂靜,是嘉靖皇帝吟詩道:“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幹……”

紗幔無風自動,身著道袍,手持拂塵的嘉靖帝飄飄地出現了。所有的人都跪了下來。

一首詩念完,皇帝已經走到了龍椅前,沒有坐下,只是站在那裏。

見皇帝站定,嚴嵩便帶頭山呼:“臣等恭祝皇上——”這下也不喘了……

“萬歲!萬歲!萬萬歲!”所有人都跟著磕頭。

嘉靖臉上掛著似笑非笑的表情,掃一眼沈默和李默道:“都起來吧,李默李時言、沈默沈拙言,接著把架吵完吧,讓朕聽聽是哪一言的理。”

※※※

李默正在發呆,沈默已經搶先道:“我太祖皇帝驅逐韃虜,肇始皇朝,其見識之高遠,其思慮之深遠,乃我們這些後代臣子不敢質疑,也無需懷疑的。”

“你兩面三刀!”李默怒道。

“聽下官把話說完嘛。”沈默緩緩道:“正因為要遵守祖訓,才要結合聖諭的背景逐條分析,將太祖爺的意思完全弄明白,才可以真正的遵守祖訓。”頓一頓道:“如果僅抓住最初一條聖諭,忽視其余五條,便如盲人摸象僅得一肢,卻以為全體,豈不是以偏概全,片面曲解麽?”

“那你就說!”李默冷笑道:“倒要看看你是如何穿鑿附會!”

“且下官為您解說。”沈默不退不讓道:“先說最初一道聖諭,是禁止私自出海的……當時天下初定,張士誠、方國珍等殘余勢力退往沿海島嶼,卻賊心不死,一方面在國內拉攏一些人培養黨羽,另一方面勾結海寇欲卷土重來。所以太祖爺下令禁海,以隔斷賊子與大陸的聯系,使其不攻自破,可謂妙哉。”

“再說第二、第三道,是禁止‘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禁止入海捕魚’,此段時間正是胡惟庸案發,其罪名之一便是私通倭寇,此道聖旨正是針對此案而發,乃是鑒於國內的緊急狀態,而特別的頒發的。”

“一派胡言!”李默的鐵杆王忬終於找到插話的機會,支援李默道:“你怎麽敢說不是永久法令?不信就聆聽一段《太祖實錄》,太祖高皇帝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則人皆惑利而陷於刑憲矣。故嘗禁其往來。’”說著冷笑一聲道:“這不正是太祖禁海的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