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努爾哈赤奠基大清(第5/5頁)

孫承宗出關赴任,巡察邊關,整治部隊,儲備糧草,積極防禦。他任用袁崇煥修築寧遠城,加強戰備整整四年,沒有大的戰事。然而,由於孫承宗是東林黨的領袖,與以後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不兩立,雖然身為帝師、大學士,但在黨爭中也受到排擠,辭官回家,接替他駐任遼東經略的是閹黨分子高第。

高第上任後,采取了消極防禦策略,命令山海關外的兵力全部撤到關內。但身為寧遠道的袁崇煥卻拒不從命。寧遠(今遼寧興城)是明軍在遼西失陷廣寧後最重要的軍事堡壘,後金軍要進攻明朝首當其沖的就是寧遠城。袁崇煥率領萬余兵民,獨守孤城寧遠。他將新從海外引進的西洋大炮安放在城上;將城外的商民、糧草搬到城內,焚毀城外房舍,堅壁清野;安排百姓巡邏放哨,運送火藥,實行軍民聯防;他還親自向官兵下拜,刺血宣誓,激以忠義,官兵都決心與袁崇煥同生死,共患難。袁崇煥一切布置妥當,靜待敵人來攻。

明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六十八歲的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八旗軍,號稱二十萬大軍,渡過遼河,如入無人之境,向孤城寧遠猛撲而來。此時,守城者袁崇煥,四十二歲,進士出身,還從沒有指揮過作戰,打過仗。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命離寧遠城五裏安營,橫截山海之間的大路。努爾哈赤先禮後兵,放回被俘漢人捎勸降書給袁崇煥說:“獻城投降,高官厚賞,拒絕投降,城破身亡。”

袁崇煥回答說:“義當死守,豈有降理!”

二十四日,努爾哈赤派兵猛力攻城,城垛上,箭像傾盆大雨一樣射來;懸牌上,矢鏃密集得就像刺猬皮。後金兵攻城不下,努爾哈赤命士兵冒死鑿城挖洞。袁崇煥迅速下令動用早就準備好的大炮,向後金軍的隊伍猛烈發射,炮聲響處,只見一團團沖天的火焰騰空而起,後金兵士一下子被炸得血肉橫飛,七零八落,留下的也被迫後撤。

努爾哈赤對這種新引進的西洋紅衣大炮一無所知,不知道它的來源、特點、性能和威力。第二天又親自督戰,集中大股兵力繼續攻城。袁崇煥登上城墻高處的瞭望台,沉著地監視觀察著後金軍的行動。直到後金軍沖到逼近城墻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準敵人密集的地方放炮,這些炮擊使後金軍將士受到巨大傷亡,正在後面督戰的努爾哈赤也受了重傷,不得不下令迅速撤退。

袁崇煥聽到敵人退兵的消息,就帶兵乘勝追殺,一直追趕了三十裏,又殺死了不少後金軍,才得勝回城。

努爾哈赤一生戎馬馳騁四十四年,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歷史上的常勝統帥。但他占領廣寧後,年事已高,體力衰弱,深居簡出,怠於理政。他對寧遠守將袁崇煥沒有仔細研究,對寧遠守城炮械也沒有偵知實情,他只看到明朝經略易人等因素,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貿然進攻。結果以矛制炮、以短擊長、以勞攻逸、以動圖靜,吞下了驕師必敗的苦果。寧遠之敗,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所遭遇到的最重大的挫折。此後,他郁郁寡歡,陷入苦悶。八月十一日,在沈陽東四十裏的叆雞堡憂憤而死。

【點評】

《左傳》說:“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努爾哈赤以兵馬起家稱汗,又以兵敗寧遠身死,這是歷史上的偶然,還是歷史上的必然?

瑕不掩瑜。清太祖努爾哈赤雖然在晚年有過一次失誤,犯過一些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他把女真社會生產力發展所造成的各部統一與社會改革的需要加以指明,把女真人對明朝專制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的不滿情緒加以集中,並擔負起滿足這些社會需要發起者的責任。在將上述的各種社會需要和願望轉變為現實的過程中,他能夠剛毅沉著、豁達機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組成堅強穩定的領導群體。在征戰的過程中,不四面樹敵,更沒有四面出擊,而是佯順明朝、結好朝鮮、籠絡蒙古、用兵海西。對海西女真各部又采取遠交近攻、聯大滅小、先弱後強、各個吞並的策略,進而形勢坐大,黃袍稱朕,揮師西進,遷都沈陽。他通過建立八旗和創制滿文,以物質和精神兩條紐帶去組織、協調、聚集、激發女真的社會活力,實現歷史賦予女真各部統一與社會改革的任務,並為大清帝國的建立奠下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