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清奠基工程的完成者皇太極(第2/4頁)

有人說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是受到皇太極的指使,皇太極借大福晉同大貝勒之間難以說清道明的“隱私”,完成了一箭雙雕之計,既使大貝勒聲名狼藉,無力爭奪汗位,又削弱了大福晉的兒子多爾袞、多鐸兄弟爭奪汗位的力量。這還不夠,為了徹底消去多爾袞兄弟爭奪汗位的力量,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又和幾個貝勒說:先汗有遺言,讓大福晉殉葬。在皇太極等四大貝勒的威逼下,大福晉自縊而死。大福晉阿巴亥死後,多爾袞、多鐸年幼失去依靠,便不再有力量與皇太極爭奪大位了。

代善失勢,多爾袞失母,皇太極在大位爭奪中處在了有利地位。新汗的推舉商議,在廟堂之外進行。大貝勒代善的兒子貝勒嶽托薩哈霖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說:“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

代善說:“這也是我的夙願,你們所說,天人允協,誰不贊同。”

這樣,父子三人議定。第二天,諸王、貝勒、貝子聚集在朝堂上。代善將他們的意見告訴了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及諸貝勒,沒有發生爭議就取得了共識。皇太極經過長期的精心謀劃,終於在三十五歲時登上汗位。

皇太極初登汗位時,四大貝勒並肩而坐,處理軍政大事,四人輪流。後來,皇太極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大貝勒代善,南面獨坐,穩固了權力。

三、八大文治武功

皇太極時代,有人概括了他的文治武功,主要有八大項。

1.革除弊政,調劑滿漢

努爾哈赤晚年,特別是進入遼河平原以後,實行了一些錯誤政策。比如,大量遷民,按丁編莊,清查糧食,強占田地,滿漢合居,殺戮諸生,遭到了遼東漢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漢人有的向飲水、食鹽中投毒,有的把豬毒死出售,有的攔路擊殺單獨出行的滿人,有組織的武裝暴動也此起彼伏。

皇太極繼位後,對努爾哈赤的失誤之策適時地做出了調整。

對漢族民眾,他提出了“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強調滿、蒙、漢人之間的關系就像五味,“調劑貴得其宜”。他制定的新漢民政策是: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於是漢民皆大歡喜,不再有逃跑的人。

對漢族官員,努爾哈赤原先的政策是漢官從屬於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員病死後,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皇太極廢除了這些政策,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

皇太極重用漢官,範文程便是一個著名例子。皇太極每當議事,總問:“範章京知道嗎?”遇到奏事不當的地方,總是說:“為什麽不和範章京商量呢?”當大家說“範章京也這麽說”時,皇太極就認可了。

有一次,範文程在皇宮裏進食,看著滿桌佳肴美食,想起了老父親,停下筷子不吃飯。皇太極明白他的心思,馬上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了範文程家裏。

後來,範文程做到了內秘書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的開始。

對漢族知識分子,皇太極認為:“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當時,大明朝有人才卻不能用,所以走向衰敗。皇太極感到,誰占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並發揮其聰明才智,誰就能戰勝對手。

努爾哈赤對明朝知識分子屠殺過多,對所謂通明者“盡行處死”,其中幸存下來的約有三百人,都淪為了八旗包衣下的奴仆。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的知識分子進行考試,各家主人不得阻撓。這是後金科舉考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二百余人。他們都被解除奴隸身份,獲得自由,得到獎賞。後來皇太極又舉行了一次考試,取中了二百二十八人,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這項舉措,反響極大,使皇太極“仁聲遠播”。

2.族名滿洲,建號大清

皇太極做了兩件影響千古、史冊永存的事。一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天聰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了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

二是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天聰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沈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這樣皇太極就有兩個年號,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現了十二帝十三朝現象。

皇太極為什麽要改國號為“大清”呢?有一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國號就叫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