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軍入關統一中原

清朝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兩代六十年的努力奮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富強。而南面的明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已經趨於沒落。清軍入關,統一中原的時機已經成熟。

一、多爾袞鐵踏山海關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生於1612年。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才十五歲,皇太極即位後,封多爾袞為貝勒,因按年齡序列第九,故稱九貝勒或九王。

天聰二年(1628),多爾袞隨同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因作戰英勇,被皇太極封為墨爾根岱青,意為聰明王。天聰九年(1635)二月,皇太極封多爾袞為元帥,進攻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多爾袞不費一兵一卒,圓滿地解決了察哈爾向清朝的歸服問題,再立奇功,在滿洲貴族中贏得了極高的威信。崇德元年(1636)四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在沈陽論功封兄弟子侄,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成為六大親王之一,名列代善和濟爾哈郎之後,其政治地位節節上升。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在沈陽暴逝,宗室中很多人傾向於支持多爾袞爭奪皇位,多爾袞為了謀求清廷內部的統一顧全大局,采取折中方案,立皇太極的第三子、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即位,年號順治,意為“順利治國,統一華夏”之意,自己和濟爾哈郎共同攝政,負責實際政務。

多爾袞在宣誓輔政之後,就一步一步地將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首席攝政王”。而年幼的順治帝根本不能主事,因此,清軍入關統一中原實際上是在多爾袞的領導下完成的。

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以及入關後的統一大業,是與範文程的襄助分不開的,範文程祖籍沈陽,其祖父官至明朝兵部尚書。崇德初年,皇太極任命範文程為內秘書院大學士,進職二等甲喇章京,參與機密。範文程雖系漢人,但頭腦清醒,有大略,深得清朝統治者的信任。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四,當多爾袞即將率師伐明之際,範文程向他提出了以下統一中原的方略:(1)明朝腹背受敵,進軍關內的時機不能錯過。(2)中原地區應一舉平定。(3)農民軍將是角逐的對手。(4)進攻內地時,應注意軍紀。(5)據守關內據點,穩紮穩打。

範文程的這些建議,對當時執政的多爾袞影響極大,事實上多爾袞入關後的行動,均依照範文程的奏書擬議,未作大的修改。

一切準備妥當,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九,多爾袞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由沈陽出發了。

二、沖冠一怒為紅顏

公元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李自成率領一百萬起義將士,渡過黃河,兵分兩路進攻北京。兩路大軍勢如破竹,到了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勝利會師,駐守城外的三大明軍精銳全部投降,北京城一舉攻破,崇偵帝縊死煤山。

進入北京以後,李自成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嚴懲明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汙吏。他派劉宗敏和李過,勒令那些權貴交出平時從百姓身上搜刮的財物,充當起義軍的軍餉,拒絕交付的統統處以重刑。有個明朝的大官僚吳襄,也被劉宗敏帶人抄了家產,並且逮捕起來進行追贓。這時,有人告訴李自成,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了,豈不可以解除大順政權的一個極大威脅。

李自成覺得有道理,於是叫吳襄給他兒子吳三桂寫信,勸說他向起義軍投降。吳三桂收到吳襄的勸降信,處在猶豫之中,向起義軍投降吧,從心底是不願意的;不投降吧,起義軍勇猛善戰,兵力強大,自己不是對手。同時,北京城裏還有他的家屬和財產,也舍不得丟掉不管。由此,他決定帶兵到北京看看情況再議。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離北京很近了,碰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一問,聽說他父親吳襄已經被起義軍抓了起來,家產被抄,心裏恨得咬牙切齒,後又聽說他最寵愛的愛妾陳圓圓被農民起義軍首領劉宗敏所占,怒氣沖天,立刻下令軍隊全部退回山海關,並且要將士們一律換上白盔白甲,說要為君父報仇。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就決定親自帶領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也顧不得什麽民族氣節了,連忙寫了求援信,派人飛馬出關,請求清兵入關鎮壓起義軍。

清朝輔政的親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真是正中下懷,立即親自帶著十幾萬清兵向山海關進發。清軍來到山海關下,吳三桂迫不及待地帶著五百個親兵出關迎接多爾袞,他見了多爾袞,卑躬屈膝地哀求多爾袞幫他報仇,多爾袞心中另有圖謀,自然順水推舟地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