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鴉片戰爭始末(第5/5頁)

又據野史記載:道光晚年身染重病,一天,召皇四子與皇六子入對,將以決定太子位。兩位皇子都請教自己的師傅,問詢如何應對。奕師傅卓秉恬說:“皇父如有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則對奕詝說:“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不敵六阿哥。唯有一策,皇上若不久於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示孺慕之誠而已。”他們兄弟倆都照著自己師傅說的做了。結果,道光對皇四子奕詝的話很高興,認為皇四子仁孝,於是將奕詝定為太子。這就是《清史稿·杜受田傳》所載“藏拙示仁”的故事。

總之,普遍認為,道光身後留下的寶座,應當由奕坐,皇六子奕無論德行、文武才能,都是道光諸皇子中最優秀的。結果卻被奕詝錯坐了皇帝的寶座。

鹹豐皇帝的第二個錯是英法聯軍入侵時逃離了皇都北京。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是“天子守國門”,抵禦入侵。明朝的崇禎皇帝,在社稷危難之時,既不遷都逃跑,也不抵抗,而是登上煤山自縊而死。可是鹹豐卻在大敵入侵時,不盡職守,不守國門,帶領老婆兒子、王公大臣逃之夭夭,還美其名曰“巡狩”。他逃到避暑山莊做了些什麽呢?史載的所有資料都顯示他在山莊裏貪女色、貪絲竹、貪美酒、貪鴉片,鹹豐帝是個沒有國君使命感,也沒有歷史責任感的人。他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的歷史事件上,不僅有過,而且有罪。

鹹豐帝的第三個錯就是錯定了顧命大臣。在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歷史近五十年!

雄才大略的人物主政可以把國家民族引向強大,而昏庸無能的人主政則會把國家民族引向弱小衰敗。治政者的選擇不可不慎啊!

【點評】

鴉片戰爭留給人們的反思將是永遠的。它既暴露了清政府及一些投降派官僚、貴族們的奴顏媚骨,昏庸無能的政府是國家民族的大害,又顯示了一些愛國大臣、將領們抵禦外來侵略的民族氣節,偉大的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保家衛國的鬥爭精神是摧不毀的。而西方列強在鴉片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野蠻行徑,又向人們昭示出了西方文明在畸形中發展的事實。當一百五十年後英國米字旗在香港降下的時候,無論英王儲的講話是多麽冠冕堂皇,但他心底的感覺肯定是不好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