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鴉片戰爭始末(第4/5頁)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五、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及責任

認識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有一個過程,開始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嚴禁派與主戰派,其代表是林則徐,道光帝於是罷了林則徐的官,並將他充軍新疆伊犁。

後來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弛禁派和主和派,其代表是穆彰阿、琦善等。應當說,後者的認識較前者進了一步,但還有深入探討的空間。

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列強的確比較先進,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清政府經濟落後、君主專制、吏治腐敗和軍備落後,這是主要原因。但事物還有其特殊性,要對具體歷史事件進行具體地歷史分析,鴉片戰爭,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講,清朝是有可能打勝的,而不是弱國就必然失敗。

清道光時人口四億,儼然是東方一個大國,而當時英法等國沒有強大到無法抗拒。軍事上英法等國跨越重洋,長驅遠襲,以動對靜,以勞對逸,而且兵少,同時當時歐亞交通艱難,英法等戰線太長,補給困難。當時英法軍等使用的武器,如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稍先進一些,但並不像後來差距那麽大。相反,清朝卻是本土防禦作戰,以靜對動,以逸對勞,而且兵多。再從民心看,英法是侵略一方,清朝是反侵略一方,並得到國民的支持。

況且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例子,歷史上也是很多的。道光、鹹豐皇帝的先祖在當年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八旗軍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

在國外也有相似的例子。光緒二十年(1849),意大利尋找借口,入侵非洲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軍民抵抗侵略,發布公告:“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給予敵人反擊,一切有力量的人都跟我來吧。”

隨後,孟尼利克二世積極備戰,埃塞俄比亞軍民也空前團結,有力者出力——指參軍,有錢者出錢——指出衣物、糧食,組成了一支有十一萬人和四十余門大炮的軍隊。經過兩年奮戰,埃塞俄比亞軍民用落後武器打死打傷意軍一萬一千余人,打敗了意大利侵略者。意大利不得不乞和,簽訂了《亞多斯亞貝巴和約》,承認埃塞俄比亞完全獨立,賠款一千萬裏拉。

因此,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清朝都是有可能打敗英國及其他西方列強的,但清朝卻打敗了。這失敗的主要原因和責任都應歸結於清王朝的腐敗。

道光帝三十九歲登基,在位三十年,沒有什麽才能,只知道艱苦樸素,穿的褲子還打過補丁。朝中大臣競相模仿,穿破舊衣服上朝,一眼看去,這個朝廷便沒有多少氣數了。他不能采納忠言,在關鍵時刻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對國外列強過於無知,竟問部下:“英吉利至新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

這本是早在康熙時期就已經解決了的常識問題,他對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一無所知,卻無知者無畏,對英國的堅船利炮,依然不屑一顧。他又過於無勇,假如他有當年努爾哈赤親自指揮薩爾滸大戰的精神,有皇太極抱病親自指揮松錦大戰的意志,有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氣魄,率軍禦駕親征,調動天下勤王,等侵略軍在天津大沽口登岸後聚而殲之,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不會打輸的,當然也不會有《南京條約》之恥,無知無勇,不能正確決策,在戰和之間反復無常,自毀長城。

因此,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帝應負主要歷史責任。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列強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

道光的兒子鹹豐,更是無膽、無識、無遠略、無才能、無作為。他做了十一年的皇帝,顯然是個歷史的誤會。有歷史學家曾用陸遊《釵頭鳳》裏的三個“錯”來評價他十一年皇帝生活的三個特點:

“錯……錯……錯!”

他的第一錯是錯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道光晚年,立儲大事,猶豫不定,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之間徘徊。皇四子奕詝(即鹹豐),“長且賢”,也就是年齡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雖為庶出,但家法傳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資聰穎”,能文能武。傳說,道光帝寵愛奕的生母孝靜皇貴妃,所以曾寫好諭旨,要立奕,但書寫時被太監窺見,最後一筆特長,猜想寫的是“”字,而不是“詝”字,這件事傳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興,便改立為奕詝。這雖是一個傳說,卻說明一個道理,道光應該立奕而不該立奕詝,鹹豐錯坐了皇帝的寶座,皇六子奕身體很好,頭腦聰明,文才不錯,武功也好,還有所發明和創造,而奕詝卻只有一點仁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