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鴉片戰爭始末(第3/5頁)

1841年四月,英國政府獲悉義律發布的《穿鼻草約》內容後,大為不滿,認為這個條約中所獲取的權益太少,決定撤回義律,改派曾在印度任職的蹼鼎查為全權公使。

八月下旬,蹼鼎查率軍進犯廈門,總兵江繼蕓領兵禦敵,力戰犧牲,廈門陷落。九月,英軍又北犯定海,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等率部抵抗了六個晝夜,重創英軍。十月一日定海再度失陷,三個總兵先後遇難。十月中旬,英軍進攻鎮海。負責鎮海防務的總督裕謙率軍抵抗,而浙江提督余步雲卻臨陣逃脫,鎮海失守,裕謙投水自盡。隨後,英軍又攻占了寧波。

浙東三城的失陷,大大震動了朝廷。為了保住江南財富之區,道光帝下令重新迎戰。十月十八日又任命奕經為揚威將軍,從多省調集軍隊兩萬人趕赴浙江前線,奕經一路遊山玩水,於1842年二月才到達紹興。隨後又同奕山一樣,對戰事不作認真準備,兵分三路襲取浙東三城,結果被打得大敗。奕經等人逃回杭州,從此不敢出戰。

於是道光帝從忽戰忽和轉為一意求和,下令沿海各省不許進兵,並任盛京將軍耆英為欽差大臣,到浙江前線辦理議和停戰事宜。然而英國侵略軍拒絕了議和的請求,開始大舉入侵長江流域。五月,英軍攻陷海防重鎮乍湧。六月,英艦進攻吳淞口要塞,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率守軍五千人頑強抵抗,而後援兩江總督牛鑒卻聞風逃遁,陳化成孤立無援,戰死在炮台。隨後,上海、寶山相繼陷落。英艦又溯長江西上,七月攻陷鎮江。八月初,英軍侵入南京下關江面。耆英到達南京,向侵略者乞降。他在給道光帝的奏報中說:“該夷船堅炮猛,初尚得之傳聞,今既親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

於是耆英接受了蹼鼎查提出的全部條款,不敢提任何異議。八月二十九日同英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割地,賠款,喪失主權,給英侵略者以特權。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一個重要標志。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後十多年,西方列強發現了清王朝已經軟弱無能的本質,於是步步緊逼,擴大在華的利益。盡管清政府一再妥協退讓,也根本滿足不了侵略者貪得無厭的胃口。為了擴大在鴉片戰爭中所獲取的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的門戶,英、法經過精心周密的蓄謀策劃,準備再次發動侵華戰爭。為了制造戰爭借口,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先後向清政府提出“修約”的要求,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

1856年二月,法國傳教士馬賴竄人廣西西林縣以傳教為名,進行非法活動,因他作惡多端,民憤極大,被當地政府處死。同年十月,中國走私船“亞羅號”因窩藏海盜受到廣東水師搜捕,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出面橫加幹涉,謊稱該船為英國的艦船,誣告中國水師侮辱英國國旗。法、英兩國政府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分別以“馬神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為借口,組成英法聯軍,悍然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打著全面修改鴉片戰爭所訂條約的幌子進行的,歷史上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這次戰爭從1856年十月開始,英軍以香港為基地,向廣州附近各地炮台發動了瘋狂猛烈的進攻。十二月,法國派軍來華協同英軍對中國守軍作戰,美國和俄國見此,也出兵充當幫兇,公開支持英法的侵略行徑,沒多久,這些外國的侵略軍就占領了廣州。

1858年四月,英、法、美、俄四國又得寸進尺,更加肆無忌憚,派出大批軍艦長驅直入,沿海北上到了大沽口,又一路耀武揚威,直達天津城外,並大肆揚言要攻取清朝的心臟“北京”。在侵略者的淫威恫嚇之下,清政府再次屈膝投降,被迫於六月與美、俄、英、法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再次割地賠款,以換來一時的安寧。

1859年六月,侵略者利用換約之機,進一步擴大對華侵略戰爭。1860年八月,英法軍艦浩浩蕩蕩,由俄人引路,占據北塘,後占領天津,進逼北京。清廷上下,慌作一團,爭相逃命。九月二十二日,鹹豐帝率後妃、大臣們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向侵略者求和。十月,英法聯軍控制北京,在京津地區肆意燒殺淫掠。有“萬園之園”美稱的圓明園被侵略者徹底洗劫後縱火焚毀。十月下旬,在英法聯軍的武力威逼和沙俄的恫嚇下,清政府不得不與英法交換了《天津條約》。然後又與英、法、俄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趁火打劫,脅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短短幾年之後,沙俄輕而易舉地從中國掠奪了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的大片土地,美國也趁機掠取了和英法兩國同樣的侵略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