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辛酉政變始末(第3/4頁)

三、辛酉政變獲勝的原因和影響

辛酉政變是君權與相權的一次重大的沖突,它勝利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奕,利用顧命大臣對慈禧和奕力量估計過低而產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帝後雖是孤兒寡母,卻掌握著“禦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顧命大臣雖可擬旨,但不加蓋這兩枚印章卻不能生效,而兩宮太後與奕卻有可由大臣擬旨加蓋這兩枚印章 即能生效的有利條件。

其次,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奕,搶占先機,先發制人,沒有隨鹹豐帝的靈柩同行,從而提前返回爭取了時間,同時利用七月十七日鹹豐死到鹹豐靈柩運往皇宮,其間七十四天的充分時間,進行政變準備。

再次,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奕,抓住並利用官民對英法聯軍人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強烈不滿,把全部歷史責任都推到當時主政的八大臣頭上,也把鹹豐帝到承德的責任加到他們頭上,從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爭取了官心、軍心、旗心和民心,顧命八大臣則成了替罪羊。

辛酉政變,表現了慈禧和恭親王奕的權謀智慧,它的重大結果是清朝體制的一大改變,否定了“贊襄政務”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後與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同時,恭親王奕成了議政王,這是當年睿親王多爾袞輔政的再現。但有一點不同的是,既由皇族貴族擔任議政王、軍機大臣,又由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這樣皇權就出現二元:議政王奕總攬朝政,皇太後總裁懿定,這個體制的最大特征是皇太後與奕聯合主政,後來逐漸演變為慈禧獨攬朝政的局面。隨之產生一個制度:領班軍機大臣由親貴擔任,軍機大臣滿洲兩人,漢人兩人。在同治時期,大體維持了這種五人軍機結構的局面。

辛酉政變後,內有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主政,又遇上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蕩之間,在國際上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政局如同處於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沖期。同治之前的道光、鹹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於是開始了同治新政。日本的明治維新也在此時進行。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有: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然而,這一新政的效果卻與人們的期望相差太遠,沒有使中國走出困境,基本上只是為中國的未來播下了一些種子,卻沒有收獲;而同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卻一下子使日本成為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的強國,這是為什麽呢?當然原因不可能是單一的。中國強大的儒家專制文化傳統、幾位中興大臣之間的內耗、國民的素質低下等等都是。在所有阻礙中國復興的原因中,經過“辛酉政變”登上清朝權力巔峰的葉赫那拉氏慈禧的個人因素顯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慈禧看起來“具有一般女子沒有的遠見、膽識、機智、謀略和手腕”,但是,她在綜合素質上僅僅只能算是一個“小市民”,一點也不具有雄才大略,她至多只能算是一個貪權的、充滿心機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智幾乎都化為了權術,一輩子用盡心機只是為了如何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不知道自己手中的權力根本上應該用來幹什麽。為了穩住自己的大權,她讓政治觀點相反的幾大朝臣勢均力敵,相互內耗,而這卻造成了整個國家的停滯不前。慈禧將皇權緊緊抓在個人手中,達到了清朝權體制的頂峰。她為了永遠垂簾聽政,同治死後,又立了一個六歲的兒童做皇帝,當光緒快要成人親政時,她為了獨掌朝綱,先毒死慈安皇太後,進而又免去奕議政王和軍機大臣的職務,使奕重新成為一個閑散的親王。光緒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就被慈禧掌控在手裏,或被作為顯示自己威嚴的權杖,或被看作禦座上的玩偶。她表面上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即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為傀儡。戊戌變法被她鎮壓後,光緒被囚禁起來,慈禧又重新出面訓政,她到老死也不讓光緒掌權,竟有意把光緒毒死。她把自己的私利淩駕於國家民族的利益之上,貪戀政權到變態的地步。也不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常在重華宮漱芳齋辦事、看戲、傳膳,沒有協同治國的文化謀略,把自己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也培養成了廢物。她獨裁中國四十八年,使中國失掉了一次次變革圖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