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晚清中興四大臣

在晚清中國專制王朝走向沒落的時期,崛起四位中興大臣,他們憑借才能剿滅農民起義,開啟洋務運動,企圖力挽中華幾千年封建專制體制綱常名教的覆滅。

一、湘軍頭子曾國藩

曾國藩,生於1811年,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五歲開始在家塾隨父親讀書,後在長沙府應試中舉,名列第七。1834年,畢業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年底進北京參加會試,一連兩次均落 第。1838年,再進北京參加會試,終於中 第三十八名進士,然後入翰林院,成為主和派重要人物,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並被穆彰阿改名國藩。

1840年,曾國藩以庶常館散館授檢討而步入仕途。在以後的十多年中,他潛心研究宋明理學,從韓愈、周敦頤、朱熹到陸象山、王陽明的思想,他都一一探究過,成為“封建社會最後一位道學家”。這一時期,他雖不曾飛黃騰達,也還一帆風順,只十幾年工夫就升任為禮部侍郎兼兵部侍郎。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起來後,在家守孝的曾國藩披袍掛甲,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強大柱石。1853年,他接到督辦團練的上諭,赴長沙就職。到職後曾國藩以羅澤南等人的“湘勇”為基本力量,成立一個大團,鎮壓湖南境內各地的農民暴動。他采取亂世重典的方針,殺人如草芥,被時人稱為“曾剃頭”。他在督辦團練、鎮壓起義的同時,開始實行他早在1851年就萌生的計劃,即訓練一支有別於滿清綠營軍隊和地方團練的新式武裝,這就是湘軍。

鑒於當時官軍的腐敗無能,他訂出訓練士卒的嚴密方法:首先是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對招募士兵,他主張要在山區和偏僻地區招募,認為“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氣者為上,其油頭滑舌,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對招募軍官,則主要招聘紳士、文士充任,並有具體標準: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要不計名利,四要耐受辛苦。

其次他將“兵為國有”變為“兵為將有”,仿效明代戚家軍的辦法,以營為單位,下設四哨,每哨又轄四隊,層層管轄,這樣的軍隊編制,平時便於訓練,戰時便於布防;在治軍方面,他又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營制”、“營規”,並把封建的綱常名教編寫成通俗的民歌,對士兵進行教育,控制軍隊的靈魂。湘軍的組織和訓練,為後來一切軍閥所效仿。

1854年二月,湘軍練成,曾國藩親率湘軍征討太平軍。在出發的時候,他發布《討粵匪檄》的公告說:“太平天國運動的行為,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視,不思一為之所乎?”

從這裏可以看出曾國藩作為封建社會衛道士的嘴臉。太平軍對付這個兇惡的敵人,不敢掉以輕心,向湘軍發動全面進攻,將駐有湘軍主力的長沙圍困,曾國藩沖出包圍。1854年四月二十八日,曾國藩率部進入白沙州,即命水師進攻靖港,結果遭到慘敗,曾國藩又急命陸軍全線出擊,不想陸軍見水師失利,軍心大亂,潰不成軍,曾國藩羞憤、沮喪得無地自容,幾次當著屬下的面投水自殺,被左右護衛拉住。回到省城長沙後,在一片嘲諷和攻擊聲中,曾國藩又氣又憤,聲言將在某晚自殺以謝湘人,並寫下了遺囑,甚至讓他的弟弟曾國荃去購置棺材。後來由於太平軍將進攻目標轉向了武昌,才給曾國藩以喘息的機會,重整軍隊,取得了在湖南的優勢。

曾國藩力量的逐漸壯大,不僅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戒心,就連地方督撫也產生了妒忌,一些人處處給他出難題。自恃有功而未得實權的曾國藩對清廷也不滿起來。1857年三月,曾國藩借反表之名,奏請終身守制,意在以退為進。不想鹹豐帝一筆朱文,準其請求。後來迫於太平軍的勢力,清廷終於給了曾國藩實權,召其出山。

1860年,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並任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重新開始鎮壓太平軍。十二月,太平軍李秀成進逼祁門湘軍老營,在此坐鎮的曾國藩知自己兵力單薄,難堪一擊,又寫好遺書準備自盡,而李秀成卻繞路他行,使曾國藩又一次生還。1861年九月,湘軍攻陷安慶,軍事上出現轉折。十一月,慈禧任命曾國藩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已經取得了反太平天國戰爭的軍政全權,同時,也使湘系勢力不僅駐占長江中下遊,而且延伸到西南內地。從此,曾國藩的湘系集團,一躍成為地主階級當權勢力中最大的實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