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六不總理,圍棋功臣

段祺瑞信佛吃素,為人嚴肅刻板,不苟言笑。生活儉樸,無積蓄房產,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人稱“六不總理”;一生酷愛圍棋,資助過大批圍棋手,被稱作“中國圍棋的大後台”,還好打牌;段祺瑞喜用私人,剛愎自用。通電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和討伐張勛復辟,三造共和。

學藝克虜伯

從1872年到1875年,洋務派用4年的時間,在各地選拔120名11~15歲的中國幼童分批送往美國留學。曾國藩、李鴻章向清廷陳述:中國欲自強,唯有學習西人的先進經驗。西人的堅船利炮,背後有天文、地理、數學、制造等先進技術做強大後盾。因此應當選拔人才,直接到先進國家內部去追本求源。

雖然這些幼童“計回華之日,各幼童不過三十上下,年方力強,正可及時報效”,但畢竟是長線的計劃——15年風雲不定的歲月,實在是太漫長了。這對於當時身處“數千年之未有之變局”的李鴻章來說,的確是遠水救不了近渴。

作為短期的救急方法之一,李鴻章率先在淮軍中組建了有近代意義的新式炮營,采用克虜伯後膛鋼炮裝備。洋務派並不是一味盲目崇拜德國大炮,而是做了一番精心的比較研究。李鴻章1874年在給清廷的關於海防的奏折中提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查炮位一項,德國全用後膛,英國全用前膛,俄法則小炮多後膛、大炮多前膛,美國仍用老式滑膛。其中著名廠商,德國曰克虜伯,專造後膛全鋼之炮。”他在給醇親王的信中談道:“唯德國克虜伯四磅鋼炮可以命中致遠,質堅體輕,用馬拖拉,行走如飛,現在俄德英法各國平地戰陣皆以此器為最利。”

大量購買克虜伯新式兵器固然正確,然“有器尤須有人”,從天津大沽口炮台到海南秀英炮台,這18400多公裏海岸線,無數的海防大炮,需要有多少諳悉西方火炮長技的人才?所以當克虜伯的使者瑞乃爾1870年帶著他的大炮來到山東登榮水師的時候,李鴻章立刻聘他為教官。

1872年,李鴻章再托克虜伯公司推薦人員來華任職,指導淮軍炮營操練德軍炮法。1876年,又精心安排了查連標、卞長勝等7名中國士官帶足夠用3年的筆、墨、硯台到柏林軍事學院留學。他們學成回國後,被派到淮軍各炮營當教練,有的後來成為頗有成就的軍事科技人才。

李鴻章的克虜伯情結,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從洋務運動到抗戰爆發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德之間的軍事交往從來就沒中斷過。

1886年,李鴻章來到段祺瑞就學的天津武備學堂考察,其目的是為了選拔若幹像查連標、卞長勝等有著戎馬生涯經歷,能在短短二三年學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留學效果的武弁。考察的第一課目是:炮兵學員做炮擊海面活動浮靶匯報,這給了段祺瑞脫穎而出的機會。

段祺瑞是唐太尉段秀實的第38世孫,祖籍為江西波陽。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六安,1870年遷到安徽肥西縣陶崗村定居。1872年,段祺瑞隨祖父段佩在江蘇宿遷兵營裏讀私塾。1883年10月,段祺瑞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的炮兵專業。

因為當時學生都懾於李鴻章的威嚴,為此,首次開炮的學員,從第一炮到第六炮都沒打中浮靶。李鴻章勃然大怒!

輪到段祺瑞指揮打靶,他沉著冷靜、篤定指揮,第一炮就打中浮靶,緊接著連續快速幾炮都每發必中。

李鴻章得知指揮員是安徽老鄉,其祖父等家族成員都曾是自己手下的淮軍官兵,非常高興。接著又當面考了一些軍事試題,段都對答如流。李鴻章興奮得擊節稱贊,當即表揚段祺瑞是“熟知軍事,俾易造就”,是可用之才。

1887年夏季,李鴻章親赴天津武備學堂主持第一屆學員的畢業考試,段祺瑞以最優等的成績畢業。李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贊揚段祺瑞等學生“各項操法,一律嫻熟,試以炮台工程做法及測繪,無不洞悉要領……”

1888年冬天,五位赴德國留學生的學員名單呈送到李鴻章的手中審批。可是,李在這份留學德國的學生名單裏,竟然看不到段祺瑞的名字。李鴻章認真審視了片刻,大筆一揮,將其中一名山東籍學生的名字劃掉,換上了段祺瑞。

1889年春天,段祺瑞告別妻子和僅有一周歲的兒子,和其他四個同學來到德國柏林陸軍學院,學習軍事理論和各種操練課程。一年後,他們又奉命到魯爾區埃森克虜伯兵工廠,進行火炮實習。

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各種威力巨大的先進火炮,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師夷長技”的魅力。為了使自己的國家擺脫落後挨打、備受屈辱的局面,他們拼命用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