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失敗也要堅持原則(第3/7頁)

祝壽開始,吳佩孚身著陸軍上將禮服,手握九獅寶刀。他先向大總統徐世昌送的橫匾行三鞠躬禮後,轉身站立,由各省代表、社會名流向吳佩孚行三鞠躬禮。禮畢,吳佩孚還禮一鞠躬退下,和前來祝壽的康有為到後堂換上長衫、馬褂、瓜皮帽,然後兩人攜手入壽堂,細看康有為帶來清遜帝溥儀送的壽禮,其中寫有“國家柱石”的壽匾格外醒目。康有為這次專程來洛陽祝壽,特意寫了對聯:“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一半;虎視洛陽,八方風雨會中州。”其實他的真正目的是想說服吳佩孚,擁護君主立憲,支持溥儀復辟。他對聯中的“牧野”,原系殷朝士兵倒戈的古地,暗示應倒戈復辟。吳佩孚一看當然明白,他向溥儀所送壽匾“國家柱石”,行了三跪和叩首的大禮,表示不忘故君。吳佩孚是前清秀才,有不忘根本的願望,但對於要他領兵復辟、擁護君主立憲的要求,他拒絕了。康有為未能如願,心中不滿。臨離洛陽又贈吳佩孚詩一首,詩中有“人居穴居擾上古,地成沙漠愧中華”之句,意在諷刺吳佩孚標榜“周禮”復古的主張。

最後來祝壽的是河南督軍馮玉祥,他派兩個士兵擡著一壇清水來。吳佩孚向馮玉祥行了禮笑道:“多謝、多謝!”馮玉祥說:“大帥壽日,玉祥來遲了,祝大帥身體健康,萬壽無疆!”又說:“大帥,玉祥防地荒涼,力不從心,只送來一壇清水,聊表敬意!”

吳佩孚叫士兵打開壇蓋,舀了一碗,喝了一口咽下,笑道:“煥章,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請進!”挽馮玉祥進入大廳。

政務處長白堅武走過來對吳佩孚說:“大帥50大壽,不能無詩。”吳佩孚興奮地走到書案前,提筆寫下《五十自壽》七絕一首:

歐亞風雲千萬變,英雄事業古今同。

花開上苑看三月,人在蓬萊經一峰。

保護故宮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宮。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在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軸線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其間歷經重建和改建,仍保持原有規模,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築群。故宮造型莊重,布局嚴謹,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紫禁城按功能分前朝與內廷。前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召見大臣,辦理政務的地方。三大殿建於三層漢白玉台基之上,體型寬闊,氣勢宏偉,雕梁畫棟。三大殿又以太和殿最為壯觀,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為主體,是皇帝辦事和居住的場所。

1912年年初,民國國會參、眾兩院從南京遷到北京,在宣武門象坊橋前資政院舊址辦公。因國會場地狹小,漸漸不敷使用。1923年,政府遂秘密計劃將參、眾兩院遷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並將三大殿改造成日常辦公及召開會議的場所。

這之後,北京政府即委托瑞典建築師司達克進行故宮三大殿改造的設計。1923年4月1日,司達克提交了兩個方案供選擇。其主要原則是:移開原來占據太和殿中心的皇帝寶座,然後沿房屋軸線扇形布置議院的席位。同時,為了保持三大殿建築的總體風貌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格局,設計方案還計劃在大殿東西兩端院墻的北側增建議院附屬用房。

由於在剛剛結束的第一次直奉大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此時的吳佩孚正如日中天,權傾朝野。雖偏安洛陽,但大帥府依然車水馬龍,高朋滿座。1923年4月22日,是吳大帥五十大壽。雖然吳佩孚早已在報紙上刊登了“謝入洛賓客啟”,但依然阻擋不住前來賀壽的人馬。杯觥交錯間,關於故宮改造的計劃不經意間傳入他的耳朵。

經過縝密的調查,吳佩孚進一步掌握了民國政府改造故宮三殿的詳情。5月20日,他致電總統黎元洪、內閣總理張紹曾、內務總長高淩爵和財務總長張弧,強烈反對此事。

大總統鈞鑒,國務院總理、內務部、財政部鈞鑒:

頃據確報,北京密謀,決拆三殿,建西式議院,料不足則拆乾清宮以補足之,又遷各部機關於大內,而鬻各部署。賣五百年大棟木殿柱利一;鬻各部署利二;建新議院利三;建各新部署利四。倡議者處心積慮,無非冀遂中飽之私。查三殿規模閎麗,建明永樂世,垂今五百年矣。光緒十五年,太和門災,補修之費,每柱糜國帑至五萬。嘗聞之歐西遊歸者,據雲,百國宮殿,精美則有之,無有能比三殿之雄壯者。此不止中國之奇跡,實大地百國之瑰寶。歐美各國無不龂龂以保護古物為重,有此號為文明,反之則號為野蠻。其於帝殿教廟,尤為鄭重。……若昏如吾國今日之舉動,則久毀之矣。驟聞毀殿之訊,不禁感喟,此言雖未必信,而究非無因而至。若果拆毀,則中國永喪此巨工古物,重為萬國所笑,即亦不計,亦何忍以數百年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維一大地百國之瑰寶無任欣辛盼禱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