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榮廷:以武功鳴天下

陸榮廷出身草莽,苦大仇深。他自幼失去父母,無所依靠,到處流浪,淪為乞丐,做過小偷,然後落草為寇。後來接受招安,備受重用,直到當上廣西提督,成為廣西最大的實力派。之後勢力進一步擴張到廣東,當上廣東督軍。他擁兵10萬,控制兩廣,成為西南實力派之棟梁,時人有“北張南陸”之說。

改縣名

武鳴縣位於廣西首府南寧市北部,縣城距首府30多公裏。武鳴古稱武緣,秦屬象郡,隋開皇元年(581年)始置武緣縣。到民國二年(1913年)被當時任廣西都督的陸榮廷更名為武鳴縣。

陸榮廷系武緣縣壘雄村人。幼喪父,母改嫁,童年做過乞丐、小偷,青年浪跡江湖,後落草為寇,成為中越邊境一支綠林武裝的頭目。光緒十八年(1892年)受清廷招安任清軍管帶,後以軍功屢獲擢升。宣統三年(1911年)任廣西提督。民國初年,先後任廣西都督授陸軍上將銜、兩廣巡閱使、廣州軍政府元帥。陸榮廷曾與馮國璋角逐副總統寶座,是廣西軍人中第一個把影響推向全國的人。

陸榮廷當上都督後,於1912年冬把廣西省會從桂林遷到南寧,以便深居家鄉武緣,指揮全省軍政。第二年,改武緣為武鳴。

更改家鄉縣名,據說是陸榮廷號召家鄉人“以武功鳴於天下”的產物,“武鳴縣”就是“以武功鳴於天下”的地方。此言不謬,武緣人“以武功鳴於天下”者,確有先例。

廣西中部有座海拔1760米、雄峻陡險的大明山。大明山又稱鏌鋣山。鏌鋣,古劍名。據說鏌鋣劍影下的武緣屬龍虎之地,武夫輩出。這當然是牽強附會的無稽之談。但古人迷信風水,深信不疑。道光六年(1826年),郡守李彥章就在武緣縣城南渡頭村的香山河與西江河匯合處東岸修建了文江塔,以鎮龍虎之威。迷信舉措並未使武緣絕“武”之“緣”。建塔20多年後,鹹豐三年(1853年),率兵3萬孤軍北伐,歷時兩載,轉戰華北數省,兵臨天津城郊,嚇得鹹豐皇帝準備北逃熱河的太平天國名將靖胡侯林鳳祥和定胡侯李開芳,就是“以武功鳴於天下”的武緣人中的佼佼者。

同鄉前輩叱咤風雲,威震京津,英名揚天下。響馬出身,縱橫馳騁,恃武鳴威的亂世梟雄陸榮廷登上“廣西王”寶座後,當然也要挖空心思地宣揚自己。更改家鄉縣名便是一例。

那時,官場習慣用原籍來稱呼達官貴人。陸榮廷系武緣人,自然被人尊稱為“陸武緣”。這樣的稱呼顯然顯不出都督大人的尊貴,於是陸榮廷便改“緣”為“鳴”,使自己成為“陸武鳴”。這大概就是陸榮廷於霸業如日中天之時,喧“鳴”“武功”的舉措吧?古人思想不可聞而行動卻可見。總之,行世逾千年的“武緣”被改名了。

民國初年,陸榮廷位極封疆,權傾八桂。區區縣名,說改就改,誰敢反對?不過“鳴”字之改,卻獨具匠心,創意不凡,博得邑人同感,額手稱善。官家張燈結彩,商店通宵開業,縣衙門外魁星樓晚上燃放煙花,小東街觀音閣戲台日夜唱戲,舞龍舞獅,燃放的鞭炮紙屑把偌大一條正街從東門到西門都鋪紅了,民眾還舉行“觀音出遊”的活動。

據說陸榮廷年幼時,白天行乞於市,夜晚則棲身小東街觀音閣內。後來他投身行伍,浴血沙場,百戰余生,便以為是得到觀音菩薩的庇佑,因而篤敬觀音。民眾投其所好,但凡縣內有大事慶賀,必擡觀音出遊以湊熱鬧。遊行隊伍以和尚尼姑、善男信女簇擁觀音座像前導,著戲服騎大馬的眾護佛使者居中,外地戲班和本街“老戲”業余劇團的樂隊隨遊行隊伍吹吹打打殿後,沿街緩緩而行。是時,萬人空巷,摩肩接踵,爭睹“觀音出遊”盛況,那場面比農歷二月十九日大同觀音廟誕暨花炮節還熱鬧呢。真可謂一“鳴”驚人。

從1913年到1928年陸榮廷病死上海,“武鳴”得名總共只有15年。“陸老帥”失勢下野後,其造幣廠印行的鈔票(人稱“陸公票”)馬上貶值、作廢。然而,“武鳴”二字卻因其寓意深邃,認同者眾,並未受梟雄鎩羽、“帥星”隕落的影響,依然“鳴”聲遠播。

一代梟雄已是明日黃花,軍閥霸業亦成過眼煙雲,唯有錚錚“武鳴”之名長留於天地間,與人民同在。

痛擊高盧雄雞

在中法戰爭中,陸榮廷等表現不俗。官軍撤退後,陸等繼續與法國人戰鬥,成為一方稱許的“義盜”。

1883年法國侵略越南,清王朝派劉永福為越南經略大臣,率黑旗軍大敗法軍。1885年法軍增兵攻陷鎮南關,得意忘形,在關前豎起一塊木牌,上面寫道:廣西的門戶已經不存在了。鎮南關附近的百姓義憤填膺,也豎起一塊木牌與之相對,上面寫道:我們要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