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眼睛的女人說起

尉凡多年就傾慕綠眼睛的女人。他以為和一個綠眼睛的女人接近,就可以產生好多羅曼蒂克的情緒。後來總算運氣好,他居然和一個綠眼睛的女人結婚!可是不久他的太太就買了一副隱形眼鏡。戴上隱形眼鏡之後,她的眼珠已是藍色,而非綠色。並且她不贊成他以羅曼蒂克的眼光觀察事物。

他前幾年去波士頓看到一家商店發售中國出產的竹籮筐,所用的竹片倒也細致,手摸著也不會被竹纖維戳傷。他就花了十五塊美金買了一個,大約不到兩英尺的圓徑。初時他也沒有打算作何用途,只因為這是道地中國土產。恰巧他又去哈佛燕京圖書館,朋友幫他借了幾十部書,他即隨手將所借書裝在竹筐之內帶回家中,不料這竹筐竟發生了特別的用途!他當時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國16世紀後期的專書,既涉及宗教法律,也牽連到各種儀節和社會形貌。只是所有的資料分散在各處,有時候寫一段也要翻閱到五六種書籍的記載,要是把書都放在桌上則彼此重疊,而且古裝書與洋裝書紛至沓來,總之就是要找某一專書時一般無線索之可循,也容易在匆促之間把已經尋索過的一堆書堆放在尚未尋索的幾本書上。因之翻來覆去更無條理。有了竹籃筐諸書高低左右不等的擺在裏面,又置放於椅旁,從上向下俯視下去一覽無余,也可以采所要的書只眼看出,信手拈來,如是省事不少。並且可以保持著桌幾的簡明凈潔,所以尉凡這一本書的成功,得力於祖國土產竹筐之力不少。

可是書稿寄付出版社之後不久,他的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一天走進他的房間,就說:“爹爹,你這只竹籮筐空著沒有用,倒不如給我借去盛臟衣服。”尉凡還想辯說,已經來不及,竹筐已給兒子扛走了,本來兒子念高中的時候就玩足球,又演話劇,有時還要借媽媽的汽車去會女朋友,臟衣物在房內亂丟亂甩已經受過爹爹的指摘。這時候要借爹爹的空器皿作一番整頓,尉凡也沒有充裕的理由阻止。只是他也一直沒有機會再補充那有用的竹籮筐,因之近日他的參考書也仍一團一堆地囤集在桌上,有時他也仍在做研究工作的當頭,將已經搜索過一堆書擱置在幾本未經尋索的書上,因之要尋覓之線索,仍是百覓而不得。

好容易兒子高中念完,大學也念完,也找到了工作遷出戶外,尉凡正在打算將失去掌握的竹筐收回自用,可是也是動作遲緩。一天早上他的藍眼睛太太也是原來的綠眼睛太太對他說:“我在清哲夫的房間,他的衣櫥裏有一個中國式的竹籮筐。你說巧不巧。我們起居室裏那盆樹正缺乏如是這般的一個器皿盛裝著。擺在地毯上也和背景調和。你去看一看!”

尉凡用不著去看,他已經知道收回主權的事無望了。

按其實尉凡一生失去自己掌握的事情很多。即使和綠眼睛結婚也非本人原意。只因著抗戰軍興,他被逼著廢學從軍。當日的想法抗戰只要四年就可以結束,並且只要中國人肯拼命,日本人被軍閥逼著參戰,沒有不敗的道理。還有一個英國人叫做H. G. Wells就寫了一本書,預言日本人一到湘鄂區的山地之間,中國立即會轉敗為勝。所以那時候不少的中國人只承望日軍早到湖北,連尉凡也在內。直到他從軍又從軍官學校畢業下部隊之後,才知道全不是那麽一回事(讓咱們悄悄地說吧,要不是美軍救駕,幾乎作了瓦上霜)。自此也一波生一浪,尉凡也隨著抗戰勝利而保送出國深造,又隨著因內戰而軍隊被打垮再悄然在外國做小工,即以後娶番婦,年近半百才有了一個寶貝孩子,全出自原有計劃之外,更與預定的進度不符。

因此他也采取了一種不同的人生哲學,究其實也是自圓其說的解釋。幾年之前他問了自己的一個學生:“這件事原本由你自己選擇,你預先決定了出生在美國,時在20世紀,並且為女性?”

這女孩子倒也伶俐,她一下子就領悟了尉凡的意思。“凡教授,”她就嫣然一笑地說,“我連出生與不出生之間都無權決定。也不知道如何之間我就出生了!”

可是尉凡既是自己志願入美籍也曾宣過誓,就不能指教學生各行所是。他就解釋“自由”和“個人主義”並非兩位一體,美國所提倡的自由,著重宗教上的意義,所謂“我的良心只有神知”已在開國之前就由與正規英格蘭教堂作對的傳教士廣播於新大陸,即是開國時,也強調自由,也帶著現實的經濟意義,卻仍是對英國的高壓政策而言。譬如說那時候英國人只許美洲殖民地的人制生鐵,卻不許設鋼廠煉鋼,所有鋼產必由英國輸出。即是比較精致的制成品也不能由北美洲上的一個殖民地,也即是今日美國之一州,輸出於另一州發賣。他和美國學生說著的時候,很多學生以前都沒有聽說到這一套。按其實當日曾有一位經濟學理論家名Adam Smith的就曾寫下一本書題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多年在中國已有譯本稱為《原富》,對這些事情有了詳細的記載。並且這書也在1776年出版,正是美國宣布獨立的一年。要是西方人連這些都沒有弄清楚,一到中國即將美洲對大西洋彼岸行動的方針,錯移在一個整塊土地人煙稠密的國度裏鼓吹,把自由說成了一個不顧歷史背景,全無組織結構的品質,就不免張冠李戴了。大凡很多美國人在亞洲國家裏的錯誤,不外先由於將時間與地點混淆之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