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敘瑞典(第2/8頁)

茲後幾年白以軍政總督的身份治理德國北部若幹地區,以能幹而有效率,更對人民溫厚著稱。他也曾公開地流露對拿破侖不滿。也是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展開了對瑞典人士的接觸。後者對他的公平慷慨具有深切的印象。

瑞典在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在極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她仍擁有芬蘭及波麥蘭尼亞(Pomerania,今東德波羅的海沿岸)之一部分。她的宿仇為帝俄及丹麥。因為芬蘭她曾與俄國長期交兵。法國大革命弑君為民國,又產生恐怖政治,歐洲各皇室都有參與幹涉的動機,在這情形之下,瑞典王國又須親俄而聯普魯士及奧地利。只是一般軍官和貴族中的青年分子(兩者互為表裏)則景慕法國人所提倡之自由、平等、博愛,更同情他們除舊布新的精神。拿破侖登場後情勢更為復雜。英國恐怕丹麥艦隊落入法手,曾於1801年炮轟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摧毀了丹麥船艦,逼著丹麥仇英親法。根據遠交近攻的原則,瑞典也必反其道而行,只有背法而通英,於是乃有1805年之瑞典的參與反抗拿破侖陣容。只是當日拿破侖仍是所向披靡,接著又有耶拿(Jena,1806)和弗德蘭(Friedland,1807)的兩次勝利,除瑞典外歐洲大陸的反抗都已平息,拿皇於是鼓勵帝俄及丹麥於1808年向瑞典宣戰。丹麥只能透過挪威在邊境騷擾,俄軍之入侵芬蘭則使瑞軍接二連三地戰敗。

在以上情形之下,瑞典經過兩次政變。1792年國王在斯德哥爾摩的歌劇院被暗殺。1809年之兵變,青年軍官因著國事蜩螗又廢當時的國王而迎立其叔父為王,是為查理十三,時年六十一,尚無子嗣。因著立嗣問題,也是眾議紛紜,更增加情勢之不穩。最後國王接受支持者之建議,遣使謁拿破侖,願得白納多特親王元帥為養子,嗣承瑞典王位。拿皇既已姊妹弟兄皆列土,稱王於荷蘭、西班牙及德意境內,至此其建議初看起來荒唐,實際也不為過。有歷史家稱白納多特初不願往,在拿皇命令之下曾說,他日若為王,則只能以瑞典社稷為重,而無法再瞻顧法蘭西之利益,也有人說他暗中活動瑞典名位。總之則是白元帥時年四十七歲,改名Carl Johan,放棄天主教,皈依路德教派,承受拿皇之認可,成為瑞國王儲。他一生不諳瑞語,只是被立嗣之日即主持瑞典軍國大政。此人身長,面圓,發黑而濃卷,既具儀表,而在談吐交接時帶魅力。在他主持之下,瑞典與俄國英國修好,聽任帝俄攫取芬蘭,本身以向丹麥接收挪威為補償。不久拿破侖又發動征俄之役,從莫斯科退出之後,奧、普、俄再度糾結兵力與法軍戰於歐洲中部,瑞典王儲亦率瑞兵八萬至十萬參與聯軍。除以約二萬人保守瑞典國門之外,王儲親率之六萬五千人一路監視拿破侖之進展,最後於1813年10月投入萊比錫(Leipzig,今屬東德)的戰鬥。是役決定拿破侖第一次之被逐放。勝利後瑞軍也參加追擊,只是不及法國之國門即折向北,徹底威脅丹麥、確實獲取挪威作為戰果。從此瑞典永遠放棄芬蘭以及波羅的海以東以南在大陸的領土及歷史上之宗主權,只與挪威成為聯合王國,各有議會而共一皇冠。

王儲於1818年嗣位為瑞典兼挪威國王,稱查理十四,自此終身偃武修文,提倡教育,修造瑞典南部橫貫東西之運河,穩定財政,再未豫聞任何戰爭,1844年逝世時享年八十一歲,為瑞典國王亦二十六年,臨終時曾誇言世間無人創下如我之功業。

如果我們將他一身經歷拿出全盤衡量,只覺得此言不虛,白納多特弱冠以布衣從戎,以後既為革命軍將領,也是拿皇的新型貴族,終為異國王儲。他既盡忠於拿破侖,也執鞭弭與之周旋,卻又全部公開合法,算不得通敵叛國。而且拿破侖被放逐後所設立之衛星王國,全部瓦解,只有白納多特王朝至今猶存。其子嗣也與歐洲年代深遠之王室聯姻,今日丹麥、挪威與瑞士之王室也都可以算作他的後裔。自他之後,瑞典也再未與任何國家交兵。挪威於1905年獨立,並未引起兵革,瑞典也逃過兩次世界大戰之難關,如是長期的和平近二百年。他留下來的白納多特王朝歷經六位君主,接受了19世紀以來自由主義和自由貿易的潮流,將一個中古型的國家體制改造而成現代體制,如此都為古今中外之所未有。

以上三個瑞王的經歷都帶傳奇性。戈斯塔勿司·亞多爾夫司在濃霧包圍之下與部隊主力隔離,力戰而死。可是他的戰略目標卻已獲得,北歐從此被保證不受維也納的統治,新教的基礎也日趨鞏固。查理十二則被一顆滑膛槍的彈丸由左至右貫穿額部而英年早逝,他曾被稱為窮兵黷武,可是他的為人又為各方景慕,即他的對手彼得大帝也稱他為英雄好漢。及至查理十四既是革命家,又是職業軍人,卻平白地被異邦人士邀請為國主,而且今日不少在歐洲有歷史的朝代都被推翻,白納多特王朝卻毫無動搖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