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蘇聯的存與亡都是我們的營養(第3/15頁)

可實際上,僅僅用了5年時間,1950年的蘇聯的工業水平又已經比戰前超出了2/3,1949年和1952年,蘇聯造出了原子彈和氫彈。在戰略武器上和美國取得了平衡。1950年的時候,蘇聯的發電量只有美國的1/4不到,到1965年已經追到了美國的一半左右。大有在下一代人中追平美國的趨勢。

1957年蘇聯率先發射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實現了載人航天。美國猛然發現蘇聯已經在某些產業部門超過自己。本來美國談到蘇聯威脅,一半是對蘇聯的忌憚,另一半只是拿來嚇唬盟國擁戴自己當霸主的說辭。到了20世紀60年代,蘇聯猛然展示了自己的實力,美國忽然發現弄假成真了,開始正式考慮蘇聯壓倒自己的可能性。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擺出了不惜打核大戰的姿態,才唬住了蘇聯,不過蘇聯率先退讓也說明美國至少還有海空優勢和地緣戰略優勢。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的地緣戰略優勢還擴大了,拉上了中國當盟友,一同抗蘇。這時的蘇聯盟友全是蝦兵蟹將,一個正經強國也沒有,找個代理人去非洲打代理人戰爭這種事只能讓古巴出頭,可以說是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世界。

但是,在戰略逆境下,蘇聯的工業化成就反而達到了最高峰,開始對美國轉為戰略攻勢——在歐洲冷戰前線,8000多輛T-64坦克讓西方裝甲部隊感覺自己像是紙糊的。在美國傳統優勢的海空軍方面,蘇聯也逐漸開始趕超。軍用飛機總數超過美國的2倍,戰鬥機達到3倍之多。3倍音速的米格-25戰機,1500艘軍艦的全球艦隊,26000噸的台風潛艇,讓一向認為擁有兩個大洋當護城河的美國開始擔心本土安全問題。1984年的電影《赤色黎明》中,好萊塢開始鼓吹在蘇聯入侵的情況下進行本土遊擊戰,可見巔峰時期的蘇聯給美國人留下了多麽大的陰影——盡管這陰影在1991年消失了。

從建國到解體,蘇聯的生命只有69年,比現在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還短。一個人可以在一生中看完其興衰的全過程。6歲以前,年幼的蘇聯病病怏怏;6歲到19歲,青春期的蘇聯從一個半農業國變成世界第二工業大國;19歲到23歲,年輕的蘇聯用拳頭證明了自己;到30歲的時候,蘇聯已經變成了世界一級;到35歲的時候,蘇聯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時代。在以前的歷史上從來還沒有一個大國能以這種速度實現自己的強國之夢。

除了能在一代人的時間裏實現強國夢,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選擇蘇聯模式還有更現實的考慮。和此前其他強國的工業化相比,蘇聯工業化的另一大顯著特征就是不依賴於外部殖民地,所以蘇聯經驗更容易被中國這種前殖民地接受。

在工業化過程中,蘇聯雖然也陸續扶植起一些衛星國,也把軍隊派到境外駐紮、作戰,但蘇聯從來沒把哪個衛星國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傾銷自己的商品。戰後蘇聯的盟國,除了中國在越南戰爭中實打實地幫過蘇聯,東德、捷克為蘇聯提供了不少精密技術,多數衛星國基本上都是拖後腿,要銀子、要軍援、要石油遠多過給蘇聯輸血。即便是東歐的工業國,也要依靠蘇聯提供的廉價能源才能維持運轉,蘇聯一垮,這些國家的工業也都分崩離析。

蘇聯工業化的最後一個特征是逆勢上漲。

一般發展中國家最怕國際經濟危機,因為危機一來,市場萎縮,資金緊張,就算有點工業也會被破壞殆盡。原有的列強則趁機轉移矛盾,或軍事入侵,或經濟掠奪,拿走這些國家辛辛苦苦幾十年的建設成果。東南亞經濟危機的時候,韓國、馬來西亞等許多國家就是一方面知道西方的“援助”沒安好心,另一方面因為自己的經濟瀕臨崩盤,只好捏著鼻子接受西方的一攬子計劃,把最精華的企業股權廉價賣給歐美大資本。

蘇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幾次全球經濟波動,其中包括1929年大蕭條和1971年的石油危機,“二戰”前後,“一戰”前後,也都爆發過規模小一些的經濟危機。分析蘇聯幾次工業化高潮,可以發現每當其他工業國衰退的時候,就是蘇聯工業化進程高漲的時候。蘇聯因此擺脫了其他後發國家賣身求生的命運。

蘇聯發展速度快,不搶殖民地也能發展,遇到危機也不怕。這些事實對於已經工業化的國家來說意味著世界上多了一個對手,順便飽漢子不知道餓漢子饑地嘲笑一番蘇聯工業化過程中的巨大代價。但是,對於那些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已經深陷經濟殖民地泥潭的農業國,看到蘇聯的榜樣就像是在地獄裏看到了通向天堂的大門。斯塔夫裏阿諾斯在他的《全球通史》裏引過一段20世紀50年代的輿論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