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0億人的幸福額度(第6/14頁)

幾十年來的發展證實了這一點。工業從沿海向內陸擴散,不論是當年的三線建設,還是這些年的產業轉移,都沒有造成沿海地區的蕭條。相反,在更多的配套廠、合作企業的配合下,原來造小五金的工廠現在可以造汽車,甚至琢磨造飛機,把小配件的生產大量外包到內地;過去造普通機床的工廠現在可以造數控機床,機床的外殼、基礎等簡單鑄件挪到了西部的企業生產。再加上沿海地區在內地的投資本身就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回報。沿海地區盡管一再抱怨“民工荒”和“產業外逃”,樓卻越修越高,白領越來越多,研發中心的規模越來越大。

這就是內部輸出工業化的結果,在國際上有沒有參比性?答案是肯定的。中國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賣給別國,甚至送給別國的工業品,再多也會用完。

當年越南戰爭結束的時候,由於美國扶植的南越垮得太快,中國、蘇聯援助越南的武器和物資根本沒用光,在越南的倉庫裏堆積如山。而南越和美國人也留下了幾十萬美式部隊所使用的裝備。再加上越南人用中蘇物資供應的100多萬軍隊,從紙面上看,越南軍隊的裝備水平超過了不少工業國家,所以才敢於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到現在,從紙面上說,越南還有幾千輛坦克,幾百架飛機,但除了近年向俄羅斯重新購買的幾十架飛機,大部分武器裝備怕是動都動不起來,只能賣廢鐵了。除了老撾、柬埔寨等鄰國,沒有誰還把越南的軍事實力當盤菜。這就是沒有工業的後果。現在自己造不出工業品,要享受工業化生活的人口卻越來越多。像尼日利亞、埃及、也門等國,很快就要因為沒有工業而崩潰了。這樣的國家,讓他們買更多的工業品很難,假如中國主動表示願意幫助各國建設工業社會,可以想象,這對所在國來說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輸出工業化,絕不僅僅是賣一批機器那麽簡單。事實上,缺乏工業傳統的國家就算得到了全套的工業裝備,也會在幾天內把機器糟蹋成一堆廢鐵。100年來,後發大國中只有中國變成了工業化國家,這個事實足以證明搞工業的難度。

借鑒當年蘇聯援助中國的模式,首先,中國要幫助這些國家調查本國資源,規劃工業布局,然後才能談判具體的貿易條件——否則這些國家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搞什麽樣的工業,也就完全不知道需要什麽樣的工業化。然後中國按照規劃,為這些國家定做機器、派出專家、技工,手把手教他們搞工業化。當然,也不能忘了建設雙方共用的礦山和基礎設施,畢竟交易不是純援助,中國工業則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為自己拿到足夠的資源供應。

現在新疆有個可可托海礦,又叫新疆鋰鹽廠,資源儲量異常豐富,也是當年蘇聯和中國聯營建設的。在蘇聯援助停止後,這個礦在生產高峰年份曾以自己的礦產償還過當年40%的蘇聯債務。

機器和技工只是工業化社會建設的一個方面。對於農業化國家來說、教育、城市規劃、經濟政策調整都要和工業化經濟建設同步進行,甚至提前進行。這些改造同樣得由工業化國家指導來進行,當年蘇聯援助中國,專家不僅要幫助中國建鋼鐵廠、建煤礦,還要幫助中國建學校、編教材、規劃城市,訓練公務員,甚至連藝術團和電影廠都要並入工業化社會的建設一起統籌。至於改造農業和打破農業社會結構,更是工業化繞不過的環節。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第一輪改造20年也未必能幹完。當年蘇聯對中國的援助只持續了六七年,本身是被政治沖突打斷的特殊現象。中國能把這六七年不完整的援助化作一個完整的工業基礎,和中國通過革命戰爭形成的先進結構、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有關系,不能作為各國的通例。

20年的工業輸出遠不是被輸出國建設的結束。從中國的經驗看,20年時間,最多也不過是把接收過來的工業體系理順,剛剛從照貓畫虎地操作機器變成理解機器是怎麽工作的。20年前的實習生,到這個階段也只是勉勉強強地當總工。

概括地說,這20年只是工業社會的入門期。還是拿中國當例子,1961年蘇聯向中國轉讓Mig-21戰鬥機的制造技術,1966年中國制造了第一架J-7。但是,能制造,能修理,只意味著中國人看懂了圖紙,了解了制造流程。從設計思想上來說,依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知道蘇聯人是怎麽設計的,但完全不理解為什麽這麽設計,更不知道修改某一處設計會對飛機的整體性能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所以,直到80年代,中國人造的J-7飛機還是Mig-21的翻版,無法根據中國自己的需求和工業布局進行全面修改,產量一直不大。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開往前線的陸軍偶爾看到一架J-7,都感覺異常驚奇:“中國也有尖頭的飛機了!”中國人真正“吃透”Mig-21的圖紙,敢於結合中國國情調整設計,是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的時候還在繼續改進。最終停產J-7的時候,已經是2006年,離四代隱身戰鬥機首飛不足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