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0億人的幸福額度(第4/14頁)

朝鮮以前參加六方會談總被認為是虛張聲勢,做了核試驗再談才叫展示誠意,保持不斷的進步才有理可講。歷史上,擁有持續技術進步能力的國家總會充滿信心,也能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朋友。

反倒是發動軍事冒險的,總是些對自己和平發展前景沒什麽信心的國家,希特勒天天擔心蘇聯完成工業化之後打過來,趁著蘇聯的精細化工產業升級沒有完成,有飛機沒高辛烷值合成汽油、有汽車沒合成橡膠造輪胎、有無線電技術沒高性能電容造電台的時候發動戰爭。德國的盟友日本更是想靠一次偷襲打垮美國的士氣,以免美國把全面技術優勢、產業優勢變成無窮無盡的飛機大炮,這些賭徒到頭來都是自尋死路。

鄧小平講“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工業化時代,發展歸根結底要靠技術進步。那麽技術進步靠什麽呢?

軍事技術一直以來都是工業技術金字塔的塔尖,通過軍備建設在某項技術相關的原理、工藝、技術標準、故障模式、可靠性上進行積累、試錯,直到這項技術完全成熟之後再應用到民用領域一直是先進國家技術、產業發展的標準模式。

比如,現在制作旅行水壺的聚碳酸酯塑料最早被用來制造戰鬥機座艙蓋,尼龍最早被用來造降落傘。現在旅遊鞋的發泡塑料鞋底是美國人為了登月計劃專門給宇航員開發的鞋底材料。同樣為登月任務中處理宇航員排泄物開發的透析技術現在則用在醫療上,每年都挽救著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我們生活中的幾乎所有技術都能找到軍用領域的最初淵源,因而如果我們要對自己的消費品工業進行產業升級,要對世界發展做出貢獻,也必須掌握這樣的技術源頭。

與此同時,美國和西方也正在進行戰略轉向,拼湊反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全球戰略聯盟,將新遏制主義的矛頭對準我們。工業化進程不進則退,如果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倒退,我們這些在最基層工作的人將首當其沖地變成犧牲品,這種事情自然不能容忍。

但是任何聯盟都要有個主心骨,美國能拼湊這樣的聯盟,也就是依賴先全世界一步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形成的技術優勢。

如果我們幹脆直接追上,美國人在聯盟裏還要玩梯次配置,自己裝備F-22,一等盟友賣F-35,二等盟友賣F-15,三等盟友賣F-16……在J-20甚至更加先進的武器面前,這種遏制中國的聯盟戰鬥力根本就是渣,搞起來也是給美國軍火商斂財,哪個參加聯盟的也都得想著給自己留條後路。很顯然,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我們必須跟上,必須惡補的功課。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是芯片,和我們的鋼鐵工業、汽車工業、機電產業相比,我們的芯片工業比美日仍然微不足道,軟件業還在與印度比排名。因為美日的微電子產業經過三四十年的積累,大部分生產設施、基礎科研都是以前投入的。他們每進行一次技術升級需要的新投資並不大,每一代新產品的成本也會比較便宜。

而且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起點很高,初始研發經費大多是企業無法負擔的,歐美也主要是通過軍費和專項扶植資金帶動,比如互聯網的前身就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防部高技術發展局投資開發的ARPA網。

現在微電子產業的工藝技術已經發展到了0.1微米級,每個硬幣大小的芯片中包含10億個晶體管單元,而且還沒有到達極限。如果我們想靠商業資本投入這種研發,肯定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永遠處在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階段。

反之軍用技術首先講的是國家安全,買芯片造飛機、導彈是玩命,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從秘密渠道買到了美國最新的芯片,把它用在Su-27戰機上,不過沒過多久,美國就切斷了這些渠道,結果蘇聯人只好把造出的幾百架機身扔在庫房裏等芯片,什麽時候買到芯片,什麽時候再裝雷達、火控。真正買到這些芯片的時候,蘇聯已經快解體了。而這些終於完成生產的Su-27大多沒有交付給俄羅斯空軍,而是打折賣給了中國、印度、越南、埃塞俄比亞、委內瑞拉,以此換點外匯。

現在我們沖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所有條件都已經具備,我們有幾億人的工業人口規模,還有幾億農民需要工業化生活,有一年幾百萬的高等教育勞動力增量,我們還有一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軍隊,操縱著所有工業化國家中平均水平最落後的武器裝備。這些都決定了我們必須要以軍用技術進步為牽引,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構建,再將這些技術分享到民用領域。以軍工引領的高技術,就是我們必須占領的工業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