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他強任他強,輕風拂山岡(第4/17頁)

另外“三叉戟”導彈尺寸不小,因而搭載導彈的“俄亥俄”級潛艇也很大,排水量超過1.8萬噸,全長170米,和英國的航母差不多。尺寸大有大的好處,“三叉戟”導彈全長超過了13米,潛艇的內部空間只能更高,驅動潛艇的核反應堆也可以做得很高大,核反應堆說白了就是一個燒核燃料的熱水器,做得越高大,對流就越順暢,“俄亥俄”級潛艇和以往的核潛艇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核反應堆不用循環泵,而是靠自然對流進行冷卻水循環。

如果進過大樓的管道間就知道,大型水泵工作起來是很吵的,“俄亥俄”級取消了循環泵,因而在低速航行的時候異常安靜,比洋流、海浪的噪聲還要小,讓對方很難探測到,以前美蘇對峙的時候,雙方的核潛艇經常相撞,就是因為太安靜了。

“俄亥俄”級核潛艇和“三叉戟”導彈不單單是一種先進的潛艇和一種先進的導彈,而是相當於把洲際導彈部署到海上,在戰略核武器發展史中的地位類似於過去的“無畏艦”相對於戰艦發展史,AK-47相對於步槍發展史,Windows相對於電腦操作系統發展史中的地位,是一種劃時代的設計。不過劃掉了舊時代,也劃掉了舊時代建造的潛艇,建造那些潛艇花掉的銀子也統統不算數了。

世界上的事,最怕摸不著頭緒,只要有模板就容易做。如果只是追求戰略平衡,確保自己生存,我們並不需要耗盡國力造幾萬顆核彈頭,只要照葫蘆畫瓢,維持一支以規模小一些的“中國三叉戟”為支柱的戰略核力量就可以了。核武器維持的恐怖平衡從來不是瘋狂的結論,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

中國的選擇:哪裏是美國“薄弱的一環”

在戰略核平衡之下,美國就算變得比希特勒還瘋,也不會不理智到打核戰。這樣一來,如果要毀掉中國工業社會,最極端的方式大概也就是像打伊拉克、阿富汗那樣,集結一支強大的常規兵力攻擊中國本土。

不過從可行性來看,這首先將遇到一個兵力問題。

從歷史上看,不算出動50萬人,35萬地面部隊的海灣戰爭,只看最近兩次美國發動的大規模地面行動,就大概可以估算出美國對付中國所需要的兵力。美國滅伊拉克,動用了4個師零一個旅,12萬人,再加上英國出4.5萬人配合,後面還有科威特的3萬軍隊幫忙看家,總兵力20萬。

美國打阿富汗,出動了5萬人,北約總兵力達到6.5萬,這才勉勉強強控制住喀布爾、坎大哈幾個城市,等到奧巴馬上台,決心大舉進剿塔利班,一口氣增兵到10萬,不過還是不能把幾千人的塔利班怎麽樣。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工業人口百倍於伊拉克,千倍於阿富汗的中國,最少也要美國動員幾千萬大軍才行。這顯然是個荒謬的數字。

客觀來說,在美伊戰爭、美阿戰爭中,美國都是動了牛刀殺雞的心思,務求全勝,所以實際所需兵力要打個折扣。否則按越南戰爭的比例算,美國全國的男人都當兵也不夠打中國的。但即便美國只動員10倍於伊拉克戰爭的兵力,45個師、120萬地面部隊,也遠遠超出了美國現役部隊的規模——美軍現役的地面作戰兵力只有陸軍的30萬人和陸戰隊的8萬人,折合15個師,而且其中真正能用來野戰的重型師不到10個。

這些兵力拿到別的國家算是泰山壓頂,拿到中國根本不夠看,唯有擴軍才能滿足需求。但美國現在的基本工業物資供應極端依賴外國,尤其是中國;金融資本唯有把中國的產業鏈也加入到美軍的後勤線裏,才可能幾倍地擴軍。美國早已不是那個工業雄霸天下,靠自己的工農業能養活1200萬大軍的美國了。空心化的國家搞擴軍,得先問問,現在的工業霸主配合不配合?

當然,美國有大把的盟國或者說存錢罐,這些國家還有工業,竭澤而漁地敲打一番,未必湊不出百萬大軍。

但不管美國有多強大的海軍,也不可能從上萬公裏外的本土發起登陸,否則太平洋有上萬公裏寬,再快的運輸船打個來回也得兩星期。不等第二波的增援和補給運到,第一波的部隊也餓死了。登陸必須在鄰近的離島上建立前進基地,集結兵力和物資,這是英美稱霸海洋幾百年以來的常識。

美國在發動諾曼底登陸之前花了2年時間往英國運兵運物資,為的就是把登陸歐洲本土所需的補給線、運兵線從大西洋的寬度壓縮到英吉利海峽的寬度。從地理上說,現在中國附近,只有日本、中國台灣地區和菲律賓可能給美國當這個集結地。

上百萬大軍,幾億噸物資的集結,在一個荒島上肯定搞不成。當年美國死保英國這個反攻歐洲的基地,很重要的一點是英國本土有足夠的基礎設施,能支持百萬大軍的駐紮、休整、訓練、補給。這是北非或者中東無論如何取代不了的。諾曼底登陸的一大前提,就是登陸場在英國大部分本土機場的戰鬥機半徑內。所以,菲律賓這個還沒完成工業化,政府軍被遊擊隊到處壓著打的國家幫不上忙,只有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能夠作為可能的出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