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民傷財有助於社會穩定(第3/5頁)

有多久呢?從秦朝就有了。

是不是有人反對?是不是有人會說:“秦朝哪兒來的報紙、雜志啊,那就更別提郵亭了。”

那我倒反問一句:都知道漢高帝劉邦在沒造反之前做的是秦朝的“亭長”,誰知道這個“亭長”是什麽?

呵呵,“亭長”就是“郵亭”的頭兒。

所以呢,當你再到街頭郵亭買報紙、雜志的時候,一定要對郵亭裏面的工作人員報以崇高的敬意,甚至,你不妨趕緊巴結他們一下,誰知道哪位現代亭長會不會有劉邦的命呢?

可是,事實上,劉亭長當然不賣報紙,也不賣雜志,也不賣電話卡,更不兼營公用電話業務。當時的所謂郵政系統主要是傳送公文用的,也負責一些地方行政治安,總之,劉邦時代的亭長比現代的亭長要牛,大小也算個基層幹部。從秦朝以後,郵政系統歷來都有,只是名稱和功能經常有或多或少的改變,除了傳送公文之外,還充當地方招待所。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時候,把郵亭改稱“驛”,梁宏志不是寫過一首流傳很廣的歌叫《驛動的心》嗎,“驛動”這個詞恐怕是他生造的,我想他要取的意思就是“跟著驛站走動的心”。

可是,梁宏志如果真生活在朱元璋時代,他想“驛動”一下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正是嚴刑峻法的時候,只有那些公務在身的人才能“驛動”,如果你想自己抒情一番,或者辦辦私事,或者遊山玩水,那是不能住驛站的,也不能讓驛站裏的公務員為你運送行李,哪怕你是高官顯爵或者皇親國戚。朱元璋為這事可連駙馬都殺過呢!

如此一個龐大的系統發展到後來就百病叢生了,有點兒路子的人經常隨便“驛動”,在驛站裏白吃白住白使喚人,驛站自身的管理也不牢靠,到了崇禎時代就是:財政負擔不小,正事沒辦多少;人馬成千上萬,私活兒多過公幹。所以這才有人提出:要減輕財政負擔,先從驛站系統改革入手。

大型國企改革可從來就不是件容易事。

專家甲建議:“讓國有企業上市,這一上市融資,問題就全解決了。”

專家乙一撇嘴,“呸,什麽融資,說得好聽,還不是忽悠老百姓的血汗錢去。”

專家丙說:“我看,還是得上市。大型國企上市,人心都能為之一振。可是,不能整個上市。”

大家問:“這是什麽意思?”

專家丙解釋說:“驛站系統主要是兩個功能,一個是政府郵局功能,一個是招待所功能,這兩項如果作為整個驛站系統的子公司,讓驛站系統整個上市,這裏就涉及一個專業問題,叫做‘多元化折扣’,嗯,不解釋了,反正是不劃算的,會把價值低估。所以,這就不如先把郵局和招待所拆分成兩家獨立公司,分別上市。”

崇禎帝一聽,“好專業的意見啊!”

專家乙趕緊上奏:“皇上,您可別聽他的,別被他的專業術語忽悠了,他這叫專業胡說八道。照微臣看,上市不是萬靈丹,等圈完了一圈錢,該垮還是得垮。還是該從提高激勵機制入手。”

專家甲又說:“要不,就對驛站系統作個資產評估,讓全體驛站工作人員持股好了,這就能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了。這就叫股份制改——”

“夠了,夠了,”崇禎帝不勝其煩,“幹脆你們就這幾個方案民主表決算了,太專業了,我實在聽不明白。”

專家丙忙說:“啟稟皇上,這可萬萬使不得。”

崇禎帝一愣,“怎麽,民主表決難道也有錯了?”

專家丙說:“當然有錯,民主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是兩個以上的人就兩個以上的方案進行表決,很多時候表決結果取決於表決順序,這就是著名的‘阿羅悖論’。”

“我倒——”崇禎帝這回真的暈了,一擺手,“你們自己商量吧,有結果了再告訴我。”

過了一會兒,還真有結果了。

專家甲說:“臣等商量了半天,一致的意見是: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管理層的積極性,所以這就需要搞MBO,為了讓管理層能接受MBO,就要廉價評估國有資產——您不這麽幹,他們也會偷偷這麽幹——等國企成為這些老總自己的產業了,他們自然有生產積極性了,皇上——”

“呸!”崇禎帝大怒,“說來說去,最後還是這個MBO,你們可真是成天惦記著我大明的這點兒家當啊。你們平日裏還總是以什麽大儒自命,裝成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還數落人家呂文煥是賣國賊,朕看你們才是真正的賣國賊,想方設法要把國有資產變成自己的囊中之物啊!我後邊那晚清的皇帝就說賣國也不過是割讓一些地方出去,也不過是弄一些租界,可你們,這是要把國家從裏邊給賣光了啊!對得起朕嗎?對得起全天下的那些中小股民嗎?真,真,真是氣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