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假孔子(第3/3頁)

所以呢,看來曾子當時的中原氣候和現在不一樣,他那時的秋天很可能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夏天。

——現在解釋清楚了吧?

呵呵,這個解釋看似合情合理,其實全是想當然,只有推測而沒有證據,推測再合情合理也是站不住腳的。能拿莎士比亞那時候的氣候和中國比嗎?太不挨邊了!如果你被這個解釋說服了,那你一定要牢記我的一句忠告:以後在街上遇見有向你兜售祖傳金條的,都別信,還有,這輩子一定要遠離火車站。

好了,我該給出正確答案了:

四季的劃分是後起的觀念,可不是從來就有的。從殷墟甲骨文來看,只有春和秋,卻沒有夏和冬。

有人也許會說,《尚書》裏不是有不少關於四季的內容嗎?堯舜的時候就有四季了啊?

是有不少,可同樣不少的專家們認為,那些都是後人增添上去的,不是《尚書》的原貌。而且,《春秋》這書為什麽叫這個名字,為什麽沒有冬和夏,難道僅僅是因為四個字的書名太長嗎?

這樣看來,一年不是分四段,而是分兩段,曾子說的“秋陽”的“秋”可能就是指一年當中的下半年,當然也就包括了夏天。至於現代文的翻譯,總不能翻譯成“下半年的太陽”,怪怪的,所以才說“夏天的太陽”。

——這下全明白了吧?

上一個答案是錯的,這一個答案才是錯的。

嗯?誰提醒?這句話有個錯別字?後半句應該是“才是‘對’的”,我筆誤寫成“才是‘錯’的”了?

真是對不起大家,我一不小心就寫錯字了,抱歉抱歉,不過呢,錯的不是那個“錯”字,而是“才”字。上面這句應該寫作:“上一個答案是錯的,這一個答案‘也’是錯的。”

這也是錯的?錯在哪裏呢?

甲骨文裏沒有冬和夏,這點沒錯。可是,殷墟甲骨文是商朝的東西,咱們現在說的是曾子,這都已經是周朝了啊。商代到底有沒有四季的劃分,這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就算沒有,也證明不了周朝也沒有。事實上,周朝是分了四季的。

至於《春秋》為什麽叫《春秋》,古往今來很多專家都討論過了,意見紛紛,但無論如何,這是周代的書,這時候確實已經有了四季之分的。作個大膽的瞎猜:可能商朝也曾有過史書叫《春秋》,那時候只有一年兩季,所以才這麽叫,後來傳統延續下來,路徑依賴,大家也想不起與時俱進改名字,就繼續叫《春秋》了。

好了,被這第二個答案說服的人,也請接受我的一個忠告:作決定之前一定三思。方才其實只要多想一下甲骨文的時代(我還特意提了“殷墟”),就會馬上看出疑點了。要抓事實哦,別被我的語氣迷惑了。

現在我要給出第三個答案了,天地良心,請相信我,這次一定是正解!

正解很簡單,就是:其實第一個答案是對的!

嘿嘿,首先就相信了第一個答案的為什麽就不堅持呢?難道我說是錯就一定是錯嗎?做人一定要有主心骨,該堅持的一定要堅持,不要人雲亦雲,別人說什麽就信什麽。如果你當時堅持了,就能笑到最後。

但是——凡事最怕一個“但是”——第一個答案的論證過程確實是錯的,對的只是結論。也就是說,是用錯誤的根據、錯誤的方法,歪打正著了正確的結論。如果你認為結論是對的,所以論據和推理過程就一定也是對的,那你就錯了。

第一個答案的結論是對的,曾子那時候的秋天確實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夏天。為什麽會這樣呢?這並不是因為氣候的改變,而是因為歷法不同。咱們現在的日歷一般都是公歷和農歷並存,比如元旦就是公歷的節日,春節就是農歷的節日。農歷也叫夏歷(注意:不是夏利),顧名思義,是夏代的歷法,而周人用的則是周歷。周歷現在已經沒人用了,所以大家不大了解。周歷比夏歷差著兩個月,農歷(夏歷)的一月是周歷的三月,其他月份依次類推。所以,周歷的“秋陽”其實就是現在夏天的太陽。曾子的本意是要說“最毒的日頭”(這是按土話的說法,比較有分量),所以他說的只能是夏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