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的上下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一節裏出現了孟子最著名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我有一次突然在想:小時候的語文課上好像是學過這一節,老師當時還著重講過似的。可是,這句名言只是這一節裏的最後一句,前邊的內容難道也學過嗎?好像沒印象啊,而且,前邊的內容好像也……

後來終於想起來了:小時候學的是一篇大概是魯迅的文章,裏面引用了孟子這句名言,並不是我們學過這一節的孟子原文。我為什麽會有這個疑問呢?因為別看這句名言響當當的,可前邊的內容卻很反動,如果整個兒這一節串在一起來講,讓小孩子去學,這似乎不大可能。

這一節說的是兩種針鋒相對的人生觀。有個叫景春的人說:“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大丈夫,他們要是一發脾氣,天下諸侯全得發抖,他們要是不去生事,全天下便能太平無事。”

《孟子》書中沒交代上下文,我們也不知道景春這話到底是在什麽情況下才說的,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針對孟子說的。看上去似乎有挑釁孟子的味道,那意思是:你老孟總說自己牛,可你比比人家公孫衍和張儀,人家那才叫真牛呢!

這位景春到底是何許人也,我們現在已經搞不清了,只從他姓景來看(嚴格說是“景氏”,前書說過的),應該是楚國王族。

景春這裏稱道的公孫衍和張儀都是戰國時代著名的人物。張儀其人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他和蘇秦是師兄弟,這二位在諸侯之間呼風喚雨,風光無限。熟悉公孫衍的人恐怕不多,有人考證說他就是犀首,不過,說出犀首這個名字恐怕並不能使各位一下子就明白了,到底熟悉犀首的人也不是很多,反正,你就當他是和張儀一樣的人物好了。

有沒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麽景春只稱道公孫衍和張儀呢?和張儀並稱的不一直都是蘇秦嗎?

古代學者就有問過這個問題的,他們的答案是:張儀那時候應該已經死了。

我覺得倒也未必。仔細想想,公孫衍和張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曾為秦國出過很大的力。而秦國當時和楚國恩怨糾纏了很長一段時間,屈原就是這場漫長而復雜的國際糾紛中的一個犧牲品。而蘇秦雖然了得,可他的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原諸侯之間,和楚國沒有太多直接的關系。所以,景春如果確是楚國王族,自然心中全是公孫衍和張儀的厲害。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都是諾貝爾戰爭獎的得主,有著左右天下政局的力量,是男人的榜樣,是女人的偶像。這樣的人才稱得起是大丈夫!”

孟子反駁他的話:“這叫什麽大丈夫?你學過禮沒有?男子在舉行冠禮的時候,父親會給他講講人生的大道理;女子在出嫁的時候,母親要送她到門口,也要給她講講人生的大道理。不過呢,男人和女人的大道理是不一樣的。母親給女兒講的道理是:‘到了你婆家之後,一定要恭恭敬敬,一定要謹小慎微,你丈夫怎麽說,你就怎麽做。’——以順從為最高原則,這是女人的大道理。”

孟子的言下之意是:張儀他們那種人,沒有自己的原則,君主喜歡什麽,他們就迎合什麽。孟子對他們的批評是相當狠辣的:“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話得讀原文才能覺出力量,意思就是:以順從、迎合為大原則,那是小婦人的行為規範。公孫衍和張儀還什麽大丈夫呢,簡直就是小婦人!

孟老師這話肯定討不了女權主義者的好去,不過當時就是這種情況。

要說“以順為正”,公孫衍如何倒不好說,不過,張儀之流確實是典型的小人,但這就像王良和嬖奚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一流的小人是有真才實學的小人。張儀就是一流的小人,一方面壞到家了,奸到家了,一方面也能幹到家了。張儀的為人很像韋小寶,但韋小寶心中堅守良知,這卻是張儀所沒有的。

孟子罵完了張儀之流的“妾婦之道”,接著來說男人之道:“男人就應該住天下最寬敞的宅子——”

景春搭話了:“跟你說件事吧。有一天一大早我在張儀家的廚房待著,見幾十個廚子們忙忙活活地弄著一大堆山珍海味,做熟了就裝在大箱子裏,有人運走。我很奇怪,就問:‘張先生早餐要吃這麽豐盛嗎?’廚子回答說:‘早餐在昨天下午就送出去了,現在做的這是晚餐,等人從廚房送到餐廳,正好是吃晚餐的時間。’嘿嘿,你想想張儀家的大宅子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