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義”的解讀傳統

接著來聽孟子講話:“堯舜之後,聖王之道日漸衰落,殘暴的君主接二連三地出現,他們要是看中了什麽地方,想拿來做遊樂的池塘,才不管當地老百姓的死活呢,一律野蠻拆遷。老百姓欲哭無淚,欲告無門,多少人流落街頭,那年頭可是連地下通道這樣的避風港都沒有啊。暴君們還毀壞農田修園林,把老百姓們逼得沒吃沒穿。這樣的年代裏,不但暴行充斥,還流行著各種各樣荒謬的學說,人模狗樣的專家們到處衣冠楚楚地放響屁。這是怎樣的年代啊,這花園那花園越來越多,豪華場所一個比一個漂亮,池塘草澤也生出了越來越多的禽獸。到了商紂王的時候,天下大亂。終於,周公輔佐著周武王滅掉了商紂王,又去討伐奄國,在三年之後殺掉了奄國的國君,把商紂王的爪牙飛廉驅逐到了海邊,隨後便把他滅了。周武王他們一共誅滅了五十個流氓國家,還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也趕到遠方。天下的老百姓們這才算又有好日子過了,大家都高興壞了。《尚書》裏說:‘真了不起啊,文王的智慧!繼承了文王啊,武王的功業!幫助我們,啟發我們,直到永遠,阿門!’”

“嗯——不對,說順嘴了,”孟子趕緊改口,“應該是‘幫助我們,啟發我們,直到永遠,使大家都不會走入歧途。’”

——孟子引的這兩句《尚書》依然是《尚書》逸文,也依然被用來造了假,敷衍成了“君牙篇”。

孟子接著說:“然而好景不長,太平盛世和仁義大道並沒能一直延續下去,後來邪說又起,暴行又生,有臣下殺死君主的,有兒子殺死老爸的。孔子看到這種情況,無比憂慮,於是編寫了一部《春秋》。《春秋》是一部歷史書,編寫這樣的史書本是天子才當做的事,而孔子卻做了,所以他老人家才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這裏是講述孔子之所以會編著《春秋》的來龍去脈,還傳了一句名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不過孔子作《春秋》這件事情,後世學者們越考證就越是覺得可疑。

孟老師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線索,他說:“《春秋》,天子之事也。”現在我們所說的《春秋》基本就是魯國的國史,所以,按規矩孔子是不能編國史的,他老人家沒這個身份,這就好像讓我熊逸去編一部黨史一樣,既不可能,也行不通。

至於說《春秋》“微言大義”,表達的是孔子這位儒家開山掌門的政治理念,這事也不好說,因為若把心態放客觀一些,恐怕很難說清那些簡略的文字裏是否真的傳達了什麽“大義”,倒越看越像是後儒的附會。

解讀“微言大義”我們是有光輝傳統的,托古改制也一樣是知識分子的光榮傳統。《春秋》到底是怎麽回事,到底裏邊蘊涵了什麽,到底是無法承受之重還是無法相信之輕?

有人可能會問:《春秋》這書一定很有深意啊,要麽關老爺怎麽最愛看呢?

即便關老爺愛看《春秋》是真的,他看的也不一定是《春秋》本身。

《春秋》就是這樣一本書,全書通篇全是這樣一條條的新聞標題,什麽鏈接也點不進去。當然,看標題也能對事情知道一個大概,可這樣的東西到底有多大的看頭呢?這好像既很難讓後世之人借此了解當時的歷史真相,更無從發揮什麽讓“亂臣賊子懼”的作用——根本看不明白,又有什麽可懼的?

古人也知道《春秋》的這個毛病,所以重中之重就是給這些新聞標題做好鏈接。做鏈接的一共有三位,於是又傳下了三本書來,這就是《左傳》、《公羊傳》和《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和谷粱號稱一傳“微言”、一傳“大義”,雖然在歷代的政治哲學上很有影響,但對了解《春秋》所記載的歷史事件本身卻幫助不大。真正作出詳細的內容鏈接的還是《左傳》,所以《左傳》的篇幅是超級大的,而且內容也是最好看的,故事性是最強的。所以,關老爺挑燈看《春秋》,八成看的是《左傳》。

《左傳》把鏈接工作做得非常細致,作者又很有敘事才能,但也有個比較大的問題。什麽問題呢?咱們先來看看《左傳》當中的一個短篇——這個短篇在《古文觀止》裏也收錄了,想來熟悉的人會比較多些: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