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表達我的態度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鐘。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於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新人不斷,眼花繚亂,這次來向孟子討教的是齊國的大將匡章。

別看匡章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還不熟悉,但他的事跡我卻早在“梁惠王篇”裏就介紹過了。燕王噲學習堯舜搞禪讓,把王位禪讓給了大臣子之,引起燕國內亂,齊宣王趁這個機會出兵燕國……這些事情大家應該還都記得,而當時統率齊國軍隊的將軍就是這位匡章。

匡章和孟子關系不錯,這曾經引起過不少非議,因為匡章有一個壞名聲——不孝。儒家是最講孝道的,孟子作為一代儒家宗師,怎麽能和一個不孝的家夥搞得這麽火熱呢?

孟子對這種流言飛語不大以為然,而匡章的“不孝”在現在看來都是一筆糊塗賬。匡章是齊國名將,歷經齊威王、齊宣王和齊湣王三代,戰功赫赫。在齊威王的時候,秦國假道韓、魏向齊國發動進攻,齊威王派匡章迎擊,承諾他說如果打贏了,就改葬他的老媽。匡章不同意,說:“我可不敢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就等於對不起我死去的老爸。”

很糊塗是不是?這可能就是匡章“不孝”的始末:當初的匡章是個問題兒童,家裏父母不和,匡章老爸脾氣大,一生氣,幹脆把孩子他娘給殺了,殺完之後也不給正正經經埋了,隨便就埋在了馬棧下邊。這事怎麽看都有點兒說不過去,後來這位殺妻兇手也死了,匡章卻沒有把老媽以正規的禮儀改葬,所以才有了他和齊威王的那段對話。

匡章沒答應齊威王的好意,帶兵打仗去了。齊威王在王宮裏不斷接到消息,說匡章投降秦國了,可不管大家怎麽說,齊威王皆是不信。後來齊國打了大勝仗,齊威王才說:“匡章連死老爸都不敢騙,難道還會騙我這個活老大嗎?”

從這個故事來看,匡章和老爸的感情應該不錯。然而,另有一番指他“不孝”的說法是:他曾經規勸過老爸,老爸不聽,一生氣把兒子趕走了,匡章從此再也不回去見老爸了。

無論是看哪個說法,反正怎麽看起來匡章都是個實誠人。可這位實誠人如今來找孟子卻是議論他人是非的。

匡章問道:“陳仲子應該算是位廉潔的人吧?他住在於陵那邊,據說有一次他連著三天都沒吃過東西了,耳朵也聽不見了,眼睛也不見了。井邊上有個李子,都被蟲子咬掉一大半了,他爬過去,拿來就吃,吃了幾口這才恢復了聽覺和視覺。”

——陳仲子是哪位?

讀過《古文觀止》的朋友應該對這個人有些印象,選自《戰國策》的那篇《趙威後問齊使》裏面就提過這個人。你別看匡章現在問孟老師陳仲子算不算是個大好人,可趙威後卻完全持另外的一種看法。

趙威後接見齊國使者,先問人家:“你們齊國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過得好嗎?國君身體還好嗎?”

——這話問得如何?

可選答案有三個:

A)很好,很得體。

B)覺不出好與不好來,不就是平平常常的問話嗎?

C)不好,不得體。

選擇A和B的人,如果放在古代,一定當不了官。為什麽呢——

齊國使者聽完趙威後的詢問,很不高興,說:“您怎麽能先問收成和老百姓呢,應該先問問我們齊國領導人啊!您把尊卑次序給搞亂了啊!”

趙威後可不是老糊塗了,人家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好收成,怎麽會有老百姓呢?如果沒有老百姓,怎麽會有國君呢?照你這麽說,豈不是先關心細枝末節再關心根本問題嗎?”

從現在來看,趙威後應該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又很關心國計民生的人。她往下又向使者詢問了一些齊國名人:“齊國隱士鐘離子還好嗎?他這個人啊,很會救濟老百姓,幫助國君分憂解難,為什麽還不讓他出來做官呢?葉陽子還好嗎?他這個人啊,也很會做慈善事業,為什麽還不讓他出來做官呢?北宮的女兒嬰子還好嗎?她穿戴樸素,在家侍奉父母,到老也不出嫁,是個行孝的標兵,為什麽還不封她為命婦呢?陳仲子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