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第6/6頁)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曰:

趙簡子問於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雖死於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左傳》卷二十六頁十五至十六)

此以臣弑其君為可,在當時實一種革命的言論也。雖“左氏浮誇”,其所述此諸人之言,難免無增加文飾,然此諸人之言之根本意思,則固皆有人本主義之傾向也。希臘“智者”普魯太哥拉斯(Protagoras)有言:“人為一切事物之準則”(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上所引諸人之言,亦有此意。不過諸人或為世業之史官,或為從政之貴族,不能如希臘“智者”之聚徒講學,宣傳主張。所以中國思想史上權威之地位,不得不讓孔、墨等後起諸子占據也。